晋明帝数岁 晋明帝数岁翻译( 二 )


晋明帝数岁 晋明帝数岁翻译

文章插图
(皇位)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一生飘荡,经历传奇的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大行而去,龙驭上宾 。
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成为了东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史称晋明帝 。
皇帝新登大位,面临的情况却十分严峻 。
除去朝廷上有一个时刻图谋篡位的王敦不说,东晋国内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 。
东晋国内有四大士族,天家司马氏、相家王氏、北方侨氏、南方吴氏 。
司马氏和王氏身在统治阶级,而他们的代表人物司马绍和王敦又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早晚必有一战 。
那地主阶级的侨氏和吴氏呢?
关系也并不是很好 。
这倒有些奇怪了 。
统治阶级的矛盾往往是因为权力分割得不均匀,地主阶级无权可争,又因为什么闹矛盾呢?自己种自己的地,互不打扰,或者互通有无,不是挺好的么?
如果单纯只是土地上的纷争,倒还好解决,但侨氏和吴氏的矛盾出在观念上 。
吴姓士族是江南的老地户,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而侨姓士族则基本上都是当年衣冠南渡时跟着晋元帝司马睿一起渡江的外来务工者 。
晋明帝数岁 晋明帝数岁翻译

文章插图
(衣冠南渡)
而这就导致了一种情况:
本地人看不上外地人,他们认为侨姓士族的突然到访占用了原本属于他们的社会资源 。
而外地人看本地人也不顺眼,在侨姓士族的眼里,他们自己是跟随天子而来的王民,吴姓士族坐井观天,只不过是这江南桃柳之地的土著罢了 。
在这样尖锐的社会矛盾之下,晋明帝司马绍可以说是结结实实地当了一回“端水大师” 。
一碗水端平,不偏不让,一视同仁 。
在皇帝的眼里,遥远的北方虽然已经被胡人占据,但仍旧是王业所在,而江南虽不繁华,但也是大晋王朝希望重新开始的地方 。
无论南北,都是朕的子民 。
历来,解决社会矛盾,要么靠变法,要么靠改革,反正无论如何,似乎在面对疲敝的民生问题时,总是要运用复杂的政治智慧才能解决 。
但东晋初期两大士族的矛盾,却在皇帝轻描淡写的号召中,完美地消失了 。
一个靠德行教化天下的帝王,不可谓不是一个明君 。
他的父亲有心无力,留给他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而现在,他即将面临他人生中最严峻的挑战——王敦 。
晋明帝数岁 晋明帝数岁翻译

文章插图
(建康城)
王敦离开京师建康已经有几年了 。
他是个十分敏锐的人,他知道,新皇帝司马绍虽然看起来年轻,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狠人 。
这位帝王文韬武略兼文治武功,自己留在建康,很容易一不下心就被皇帝给阴了 。
建康是王气之地,皇帝在那旮沓说话还是很好使的,自己虽然是权臣,但也很容易被皇帝给就地正法了 。
出于这种考量,王敦退守二线,出走建康,到了武昌安营扎寨 。
跟皇帝拉开距离,也就表示要正式和皇帝开战 。
太宁元年,公元323年,隐忍多时的王敦终于决定,起兵谋反,进攻建康,颠覆东晋王朝,最好能把司马绍给活捉了 。
皇帝很快就知道了王敦要造反的消息,但皇帝知道消息后,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十分诧异的事情 。
历来两军交战,将帅之辈,都是稳坐军中大帐,在帐里发号施令,指挥作战 。
因为将帅往往要负责整支军队的部署,不能有失,更不能有半点差池 。
谁都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百万雄师,如果主帅先凉了,那么这场仗多半是要输 。
而现在的情况是就是,东晋王朝要和乱臣贼子王敦展开一场既分高下,也决生死的旷世大战 。
开战在即,别人的安危或许无关紧要,但双方的核心人物,却绝对要得到十分的保障 。
东晋王朝的核心人物,自然是皇帝司马绍 。
但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开战前夕,皇帝轻剑快马,乔装打扮,跑到王敦的敌营微服私访去了 。
天子坐朝堂,虽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但却同样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 。
皇帝没领过兵,皇帝也没打过仗,皇帝更没有见识过战争的残酷 。
但我们的司马绍同志却深入敌后,在王敦的大营里大摇大摆地转了一圈之后,安然无恙地回来了 。
此一去,司马绍掌握了王敦军队大量的行动部署和军事作战计划,等于是直接把王敦的老底儿给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