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谁写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写的是什么节日( 二 )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叫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 。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高处不胜寒”并非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 。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 。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