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名著很多人都看不下去,却仍被称为名著之一( 三 )


就连最好的学校,最真诚的学者,他们的教材和著作,很多也是错的 。
并不是故意欺骗你,也不是别有用心为了赚钱或什么阴谋,而是人类的水平总是有限的,人们当时,对于自然法则的发现和总结,就只能到那个水平 。
智慧亘古不变,但知识更新换代很快 。
比如,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学科就是在迅速进步的,后人不断推翻前人的论断 。
所以,哪怕当代最优秀的学者的著作,都很有可能存在错漏,不可全信 。
因此,现象的描述十分重要 。只要忠实地记录下真实的故事,随时能够从中总结出规律,并且启发出人的思考能力 。真实的故事里能悟出很多道理 。
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的教育,对小孩子,总是从讲故事开始 。
因为论断性的东西,很容易陷入偏见和错误,而且难启发思考;而完整的故事,没有先入为主的论断,从每个角度都能进行思考,想错了也不要紧 。
名著就是大孩子和成人的好故事,从每个角度去看都很有启发,主角和配角都很真实,都能分析思考 。
真实的优秀的故事能带来思辨 。并且随着自己社会阅历的提升,还能不时地回想起情节,领悟出更深的见解 。
当你通过阅读名著,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去读工具书、网文、公众号等等就基本不怕了,你大体能分辨对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并且很多即时的资讯,最新的研究,也必须从这些途径中获得 。
并且,名著能让人获得很多卓越的思考能力 。
比如,玻璃心的问题,我时常就会想到《追忆似水年华》里小小的作者躺在床上期盼着妈妈来给他晚安吻的情节,绝对是很玻璃心加想得多了 。
这让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是有同类的,让我开始学着接纳自己和尝试去解决问题 。
名著讲故事包含的内容一般都很广,包罗万象,就启发我学会了看问题不是只看一个面 。
我去查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发现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把对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了解都加进去才行 。
名著让我学会了拆分和组合 。
我会把很多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 。人生是杂学,很多时候,一个问题,需要很多知识才能解决掉 。
就像现在新兴的政治哲学、行为金融学等等 。仅仅一个学科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现实往往都很复杂 。
对于各个不同行业的工具书,和自己的思索内容,进行拆分组合,灵活运用,来解决问题,这个思维模式很重要 。
其实,这也说明了,只有独立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自己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让工具书有效发挥作用 。
再比如,我看《乌合之众》,我觉得有的地方讲得很精彩,但有的地方就比较偏激和狭隘 。
名著教会了我领悟的能力,一个故事,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见解也在不断加深 。
那么,对群体的了解是否也是如此呢?
于是,我又发现了《群体的智慧》这本书,并且意识到了,群体心理其实也是在不断进化发展的,我对于群体心理的了解也应该随之而发展 。
《乌合之众》和《群体的智慧》这两本工具书,都有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但却都能启发我而不会误导我 。
我想说的是,人的思想,应该是在不断的领悟中不停地进化的 。
这就是通过名著建立三观附带的好处,是带来了思想体系和思考能力的,所以你的三观是动态的,是在不停地进化发展的 。
如果直接接受观点,比如,直接通过学科学习,或直接接受宗教三观,则人的三观很容易就是静态的,不会发展变化 。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很固执,有的人年纪越大越偏执,有的人虽然学历很高却完全没有思想,有的人很难适应新环境,有的人三观会崩塌……
因为他们没有领悟和进化的能力 。
网络文学和名著其实根本不是对立的,名著就是浩如烟海的小说里写得极好的那一部分 。
名著就是脱胎于通俗小说的,现在的网络小说其实就是通俗小说嘛,通俗小说写到极致,情节真实,语言优美,就是名著了呀 。
把网络小说和名著对立起来,反而会招致孩子对名著的反感 。
我一直觉得《基督山伯爵》就是通俗小说过渡到名著的代表,它情节精彩又符合逻辑,描写的当时法国社会的情景也比较真实 。
只是我们现在的网络小说里还没有出现情节和文笔都达标的 。
我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名著里对于社会是有很多生动而真实的描写的,对于爬升阶层的内容也不回避,比如《红与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