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习惯( 二 )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 。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
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花山节等 。
苗族的风俗习惯苗族民风习俗:
一、服饰
苗族服饰,男性无大异,一般头戴青、蓝色头帕,旧时穿长衫或对襟短衣,宽松筒形裤 。女性服前丰富多彩,式样色调繁多 。望谟县苗族大都自己种棉花种麻,自己纺纱、绩麻、织布、缝制衣 。苗族支系,以语言、服饰为区别,表现在妇女的打扮和装束 。
【苗族的风俗习惯】1、“黑苗”男性穿青色长衫,布纽扣,下身穿桶裤,长齐膝下,亦为青色和蓝色,裤头另接其它颜色多是白色 。
2、“红苗”自称“猛哪”,即红的意思 。女性上衣是细麻缝制,衣袖是蜡染绣花红布作高领领背下有一块宽4寸8的红色图案坎肩,衣襟无衣扣,短齐腰 。
3、“白苗”自称“猛缕” 。“缕”是白的意思 。妇女头戴4丈长、层层相叠的青色或蓝色大盘帕,上衣用棉布或细麻布缝制,右开襟,长齐腰带系处,衣领衣袖绣花,衣领下面红色图案坎肩,长尺余,宽8寸,四周镶上花边 。
二、 居住
望谟县苗族,迁入县境内较晚大都是清朝后期迁徙来的 。迁人后,在无人居住的荒地垦荒种地因而居住分散并以支系聚居一村一寨 。如石电的松团村、岜饶乡的绒村、新屯镇的牛角塞等 。苗族村赛或单家独户、或三五户为邻居,很少有数十户同一村赛 。
苗家有“上大梁”的习惯 。梁是架于中间一间的两根中柱上,在“上大梁”之前,要在正中一间后面安一四方桌,桌上打一把洋布伞遮住,伞架上挂一张女帕及耳坠、桌子背面用一铺席子围着,桌上摆有一竹筒大米,在米上面烧香、点烛、点灯 。
三、饮食
望漠县苗族,居住和耕地处于高山地带,故以旱地作物为主/主要生产苞谷、小米、荞子高梁、红、豆米、旱谷、旱稻等)水稻不多,平时以苞谷为主粮 。逢年过节、办喜事,用糯米式各种杷积喜欢吃嫩苞谷耙、红稗粑、小米粑、荞粑 。
四、打老庚
苗族青壮年中常与本族以及布依族、汉族打老庚 。逢年过节,互送礼品,往来密切红白喜事互相帮忙,亲如兄弟姊妹,情同手足 。
五、信仰
苗族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多神 。家户户设神龛供奉祖先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都要杀鸡煮肉祭祀 。
苗族的文化习俗简单介绍1、苗族民间口头文学
苗族的民间口头文学非常发达,其数量浩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精湛,包括古歌、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格言等样式 。
2、苗族音乐
苗族音乐,丰富多彩 。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琐呐曲调和策琴曲调,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而芦笙曲调是苗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调 。
3、苗族民间工艺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民间工艺瑰丽多彩 。用蜡刀蘸蜡在白布上画好图案花纹后,浸入染缸染色,然后用水煮沸,脱去黄蜡现出蓝底白纹图案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左右的历史,在苗族民间流传甚广 。
扩展资料
苗族的风俗习惯:
1、苗族的婚姻严禁同宗族者婚配,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过去也有父母包办的, 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较自由的恋爱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点,由本寨姑娘与外寨男青年在此对歌,双方有意后则互赠礼品作为定情的信物 。
2、过去苗族的丧葬形式比较复杂,有树葬、悬棺葬、岩洞葬、火葬和土葬 。土葬已成为苗族现今采用的主要葬式 。现代各地苗族成年人正常死亡后举办丧葬形式和过程,已经渐趋一致,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差别 。
3、苗族聚族而居,村寨周围茂林修竹,风景幽美 。村寨大多设有寨门,寨内种植有常青的保寨树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而房屋大多为木结构建筑,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盖屋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