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的错误及其赏析( 三 )


这首诗在内容上 , 它与某些传统诗歌非常类似 , 可见诗从古代到现代 , 内容是没有改变的 , 只有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 语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方言的限制 , 当我们用广东话去朗诵这首诗时 , 在味道上当然与用国语来念不同 , 但却有一种美感 。至于为什么会写这首诗?有人以为这是诗人流浪生活的一些体验 , 这也是对的 , 这并不是纪录一个时间的事情 , 而是把片片段段的生活经验整理起来 , 最后写成了这些作品 。我说过自己因为逃避敌人 , 走过许多地方 , 看见许多不同的情景 , 如等待中的妇人 , 我母亲就是很好的例子 , 那时候我父亲在前线作战 , 她便跟我相依为命 , 成了这首诗最根本的因素 。
所以在赏析〈错误〉时 , 了解其篇旨与内容结构的关系就更加重要 。
(一)篇旨安置于篇末:
文章主旨出现在篇末可以一笔收束全文 , 也可深化主题 , 达画龙点睛之效 。这首作品在诗题已揭示主旨“错误” , 在诗序又引出线索“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 诗末点出“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 以“反衬”技巧来表达反常合道的启发性 。可见本诗一直围绕着“错误”这个主题作取材布局 , 思想脉络也一脉相通 。
(二)篇旨显中有隐:
陈师满铭曾云:
作者处理词章主旨 , 有时虽把表层部分明显作表达 , 却将它深一层或真正部分隐藏起来 , 如果要掌握这种显中有隐的主旨 , 便得下一番审辨的功夫 。
初看<错误>一诗 , 表面上是在叙写女子因期待落空而造成美丽的错误 。但如果仔细探究全诗 , 诗中是以一个过客(我)的观点 , 来观察思妇(你)的心情变化 。而思妇的心情之所以会产生剧烈的变化而造成美丽的错误 , 主要是由于女子思念归人之深 , 也可以说女子坚贞地期待良人归来 , 所以造成庞大的寂寞及失落 。所谓“希望愈大 , 失望愈深” 。所以作者表层是在写女子发现自己期待落空所造成美丽的错误 , 但其实深层的主旨是表达女子无比的坚贞和无尽的寂寞 。这点与传统闺怨诗的主题是暗合的 。
(一)事材:
1.浪子流浪-过
“浪子意识”一直是贯穿郑愁予作品的主题 。如他的诗作中“孤飞的雁是爱情的陨星”<黄昏的来客> “别离的日子刻成标高 , 我的离愁已耸出云表了 。”<雪线>。而浪子予人的形象是落拓不羁 , 充满漂泊之感 。过客或许会为某些人事物停留 , 但通常是短暂的停留 , 甚至是“过而不留” 。在本诗中作者明白点出“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 , 是个过客 。”所以诗中的“我”是抱着没有归宿心态的浪子 。他的状态是匆匆而“过” 。
2.思妇等待-归
“闺怨”题材是到处可见的 , 如台湾的民谣〈望春风〉:“听见外面有人来/开门加看觅/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风骗不知” 。就是在描写痴心女子期待落空的失望 。
<错误>诗中的女子(你)处于漫长等待的状态 。郑愁予的另一首诗<情妇>可与之作一对照 。“我想 , 寂寥与等待 , 对妇人是好的/所以 , 我去 , 总穿一袭蓝衫子/我要她感觉 , 那是季节 , 或/候鸟的来临/因为我不是常回家的那种人 。”这是传统女子坚贞而寂寞的形象 , 这种思妇的形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亦多常见 ,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  , 独倚望江楼 , 过尽千帆皆不是 , 斜晖脉脉水悠悠 , 肠断白苹洲 。
诗中的女子“独倚望江楼” , 一个人独自面对时空的寂寥 , 不断地盼望“良人的归来” 。思念到最深的境界是“肠断白苹洲” 。
又如李白的<菩萨蛮?闲情>
平林漠漠烟如织 , 寒山一带伤心碧 , 暝色入高楼 ,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 宿鸟归飞急 , 何处是归程 , 长亭更短亭 。
透过文字将女子的闺怨之愁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呈现 , 最末以“鸟归人不归”将全诗的愁绪逼到最高点 。
在闺怨诗中常见作者安排“归”、及“不归”的脉络 。在<错误>一诗中 , “归”(思妇的盼望)是本诗的一条从线 , 与另一条主线“过”(浪子的不羁)形成主从错综的结构 , 也形成一种对比的美丽及反常合道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