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翻译( 二 )


出自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谋攻篇》
选文选段:
故用兵之法 , 十则围之 , 五则攻之 , 倍则分之 , 敌则能战之 , 少则能逃之 , 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 , 大敌之擒也 。
夫将者 , 国之辅也 。辅周 , 则国必强;辅隙 , 则国必弱 。
译文:
根据用兵规律 , 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 , 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 , 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 , 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 , 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 , 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 。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 , 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 。
将帅 , 是国君的辅佐 。辅佐得周密 , 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 , 国家必然衰弱 。
扩展资料: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 , 字长卿 , 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 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 , 又称“兵家至圣” , 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 , 由齐至吴 , 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 , 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 , 受到重用为将 。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 , 占领楚国都城郢城 , 几近覆亡楚国 。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 , 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 , 被誉为“兵学圣典” , 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 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 , 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
参考资料:孙武——百度百科
十则围之 , 五则攻之 , 倍则分之 , 敌则能战之 , 少则能逃之 , 不苦则能避之 , 什么意思用兵之法 , 十则围之 , 五则攻之 , 倍则分之 , 敌则能战之 , 少则能逃之 , 不若则能避之 。东周·春秋 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
解释:
用兵的原则 , 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 , 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 , 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 , 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 , 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 , 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 。
注: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 。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 , 应集中优势兵力 , 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 , 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 , 果断地攻击敌人 , 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 则回避与敌交手 , 能走便走 , 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 。否则 , 或者会坐失良机 , 或者会冒险交战 , 导致战争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