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车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二 )


南宋以来 , 筒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 , 并渐行推广普及 。明、清之际 , 安康各县都可见到筒车 。地方志书多有记载 。诸如平利坝河的筒车垭 , 紫阳县的筒车沟 , 宁陕县汶水河的筒车湾这些至今沿用的地名 , 即可探寻到当年的踪迹 。在汉滨区迎风乡黄洋河畔 , 至今仍可看到筒车风姿 。它们在喷珠溅玉、浇灌农田的同时 , 也成了人们旅游观光的靓丽风景 。
据记载 , 这种筒车在唐代已经出现 , 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 , 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 , 低徊随匠氏之程 。始崩腾以电散 , 俄宛转以风生 。虽破浪于川湄 , 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 , 终夜有声 。”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 , 无乃农自营 。随流转自速 , 居高还复倾 。”《宋史.太祖纪三》:“六月庚子 , 步至晋王邸 , 命作机轮 , 挽金水河注邸中为池 。”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 , 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 , 循环下上无时了 。
筒起到了叶轮的作用:承受水的冲力(由水的动能(速度)提供) , 获得的能量使筒车旋转起来 。并克服筒车的摩擦阻力、以及被提升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 。当转过一定角度 , 原先浸在水里的竹筒(已灌满了水)将离开水面被提升 。筒底所在的外环半径大于筒口所在的内环 , 由于两者为同心圆 , 所以在低处时 , 竹筒盛水(筒口高于筒底) , 在高处时 , 竹筒泄水(筒口低于筒底) 。可以通过调整水槽的位置和长度 , 使水槽能够接到更多的水 。当筒车旋转太慢 , 或者提不起水 , 可在筒车上装一些木板或竹板 , 便于筒车从水中获得更多的能量(动能) , 也可以将筒车浸入水中更深一些 , 来获得能量(这样处理 , 由于竹筒出水时的位置与筒车轴线之间的角度更大 , 筒口与筒底的高差也更大 , 能够使竹筒内存下更多的水) 。当水流的速度较低时 , 竹筒也要相对小一些 , 否则 , 筒车从水中获得的能量有限 , 不足以克服被提起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或者说:势能) 。如此往复 , 循环提水 。筒车本身的效率很低 , 但无需供给动力 。
筒车是哪个朝代的 筒车是什么朝代的1、筒车亦称“水转筒车” , 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提水工具 。一种以水流作动力 , 取水灌田的工具 。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 , 制一大轮 , 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 。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 , 下半部浸在水里 , 可自由转动 。
2、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 , 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 , 设有水槽 。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 , 轮子转动 , 水筒中灌满水 , 转过轮顶时 , 筒口向下倾斜 , 水恰好倒入水槽 , 并沿水槽流向田间 。
3、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 , 不用人畜之力 , 功效高 , 约产生于隋唐时代 。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 。直至今日 , 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