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指示哪个时期的( 二 )


灞桥的命运与汉朝可谓休戚与共 , 当王莽篡汉后 , 西汉的时代终结了 , 而灞桥也遭遇浩劫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 , 灞桥遭受火灾 , 大桥全部被烧毁 , 王莽下令重修 , 并改名为长存桥 。王莽希望自己的新朝能够长存 , 但他在位不过十五年 , 王莽改制便宣告失败 , 而新朝也走向终结 。
此后隋朝重建了灞桥 , 并将它改建为石桥 。唐朝时 , 灞桥成为东亚最重要的国际大都市长安的交通要道 ,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和交通运输的需要 , 唐朝扩大了灞桥的规模 , 形成南灞桥和北灞桥 。而在唐朝 , 长安人在送朋友离开时 , 总会在灞桥分离 , 因此形成“灞桥折柳”、“灞桥风雪”、“灞桥伤别”等一系列灞桥文化 , “灞”字成为唐朝的时尚文字和时尚文化的代名词 。比如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在《送李庶子致仕还洛》中“灞池一相送 , 流涕向烟霞” , 道尽了灞桥的伤感之美 , 李商隐的“朝来灞水桥边问 , 未抵青袍送玉珂”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
此后霸陵也一直是西北重镇 , 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 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 , 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 因此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不过在历经数千年历史沧桑之后 , 古代灞桥还是被历史的风霜所掩埋 , 直到1994年时 , 当地人在灞河上取沙 , 意外发现许多庞大的桥洞和石雕 , 这才让灞桥遗址重现天日 。
灞桥的发现意义重大 , 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 , 同时在桥腹中还发现大量古代的瓷器和文物 , 对研究古代桥梁史和历史帮助巨大 , 其价值无法估量 。为了保护灞桥遗址 , 它在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当中 。
若是在春天来到西安 , 灞桥遗址是一处极好的景点 , 踏在拥有上千年历史的遗址上 , 天上是如雪花般飘落的柳絮 , 这番景色 , 一定美得不可方物 。
灞桥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灞桥建于汉代.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 , 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 。灞桥建于汉代 , 是座木梁石柱墩桥 , 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 , 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 , 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 。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春秋时期 , 秦穆公 称霸西戎 , 将滋水改为灞水 , 并修了桥 , 故称“灞桥” 。王莽地皇三年 (22年) , 灞桥水灾 , 王莽认为不是吉兆 , 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 。以后在 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 , 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 陕西巡 抚毕沅重建桥 , 但桥已非过去规模 。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 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 。桥长380米 , 宽7米 , 旁设石栏 , 桥下有72孔 , 每 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 , 桥柱408个 。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 , 对桥进行了 扩建 , 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 , 现桥宽10米 , 两旁还各留宽1.5米 的人行道 , 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唐朝时 , 在灞桥上设立驿站 , 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 , 多在这里分手 ,  有的还折柳相赠 , 因此 , 曾将此桥叫“销魂桥” , 流传着“年年伤别 , 灞 桥风雪”的词句 。“灞桥风雪”从此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 。
求采纳
西安灞桥是什么朝代留下来的?当战国结束时 , 新的霸主已经诞生 , 且只有一位 , 他就是统一天下的秦始皇 。在公元前225年 , 秦国大将王翦从灞上率军东征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 , 始皇自送至霸上 。”灞桥见证着强大的秦军从此处出发 , 进行统一六国的大业 。
?
同样是灞桥 , 当它再次看到浩浩荡荡的军队从城外开拔进来时 , 天下的主人却已经更换数位 。先是秦始皇暴毙 , 公子扶苏被害死 , 秦二世登基 , 然后天下起义军蜂起 , 刘邦最先攻进咸阳 , 却“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 , 还军霸上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来势汹汹 , 率领数十万大军驻扎在霸上附近的新丰鸿门 , 而著名的历史事件鸿门宴就发生在此地 。刘邦听从张良建议 , 赴鸿门宴 , 最终死里逃生 , 并在此后一转攻势 , 打败了项羽 。项羽在乌江自刎 , 刘邦成为天下共主 , 开创汉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