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邻的文言文翻译 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和道理( 二 )


其实除了上帝,没人能够批评失窃者的怀疑 。因为上帝知道究竟是谁干的,我们都不知道,所以破案之前不能说三道四 。而韩非子讲故事很缺德,最后没说案子破是没破 。这怀疑就一直都很合理 。“亲疏”的差别这里有两个意义,两方面都构成我们判价分析问题的重要进路,而非妨碍 。其一是利益立场的分殊 。之所以智其子而不疑其子,因为他儿子是财产权的共同受益人和继承人,除非爷俩的关系另出问题,他儿子显然缺乏盗窃的合理利益动机 。其二则是信息的不对称 。交易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了解对方和建立信任机制的成本 。“亲”意味着这一成本很低,“疏”意味着成本的高昂 。所以建立起现代法治秩序和信用体系之前,交易的半径总不太可能超越“亲疏”的圈子(差序格局),而延伸到陌生人环境中去 。
儿子是什么样的人老子自然很清楚,邻人是怎么样的人却不了解 。这是怀疑的合理基础 。一个重要细节是案发之前,主人对二人的建议并没有因为亲疏远近而厚此薄彼 。邻人“见疑”是在案发之后 。我们设想一番,墙坏和失窃之间,只有短短几个小时 。半天时间知道这一事实并利用这一事实的人很有限,古人地广人稀,邻里原本很少 。人口流动性又差,外来人口会非常引人注目 。这案子交给美利坚、不列颠、俄罗斯或者爪哇国哪一家警察局,根据已有线索,这位邻人也必将是最重要的嫌疑人 。
在一种非法治文化中,“被怀疑”是一种羞辱,甚至会直接导致司法的有罪推定或人际中的歧视 。其实这才是“智子疑邻”遭到批评的深层文化心理因素 。在一种法治文化中,“怀疑”是一种合理的、大方得体的态度 。不怀疑对方可能违约,就不用签合同 。不怀疑政府会滥用权力,就不需要宪政民主 。而和自己爹妈做生意,也可以不签合同,你不能没来由的说人家法律意识差 。因为不签合同的成本可能更低 。这和智子疑邻是一个道理 。
启示:两个人会因为身份和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的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