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蝉和夏蝉的区别( 四 )


昆虫学家经过解剖发现:蝉两侧腹室的外缘(第二腹节左右侧)各有一个稍突起的听囊 , 腔内约有1500个听觉单元 。当外界声波激励听膜振动时 , 听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 其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入大脑的听觉中枢 , 产生相应的听感觉 。雌蝉的听膜虽比同种雄蝉小 , 但听脊却明显的大 , 听脊比听膜对声音的敏感性更高 。所以证明雄蝉并不是“聋子” , 只不过听觉不如雌蝉灵罢了 。但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 , 雄蝉的声音是由第一、二腹节内的发生机的收缩运动 , 分别牵动两侧发生膜受迫振动而发出 。盖在发声膜上方的背瓣(即“鼓盖”)和所形成的鼓室以及腹部两块左右对称的腹瓣(即“音盖”)和下面的左右腹室 , 都有调音和扩音功能 , 而腹室内壁的上半部为近似白色的皱褶膜 , 下半部为内倾而近似半透明的听膜 , 透亮如镜 , 故称“镜膜” 。而雄蝉的褶膜、镜膜和腹壁膜是接受声波的听膜 , 又是鸣声的辐射膜 , 相当于我们使用的单卡录音机 , 它是两用的 , 既可以录音 , 又可以放音 。单卡录音机不能同时使用两种功能 , 录音时不能放音 , 放音也不能录音 。所以有的科学家认为 , 雄蝉是个“半聋子” , 即静止不叫唤时能听到声音 , 若是高亢鸣叫时 , 它就听不到任何声音 。那么这样问题又上来了 。事实上 , 多种蝉类都具有合唱(群鸣)的习性 。你不妨仔细倾听一下 , 蝉鸣都是这样的:先是大家一齐叫 , 节奏十分整齐 , 然后一起停叫 。可见雄蝉鸣叫时 , 显然需要听到其他同类的鸣叫 , 以便调节自己的叫声 , 参加合唱 。这样 , 说雄蝉的镜膜既是听膜又是扩音膜是不可理解的 。看来 , 雄蝉到底聋不聋 , 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
雌蝉一定是哑巴吗?这是蝉的第二个谜 。
表面上看来 , 捕捉到的雌蝉 , 都是不会鸣叫的 , 所以人们都称雌蝉为“哑巴姑娘” 。从上面所讲的来看 , 雄蝉的“镜膜”兼有收音和扩音的作用 , 那么 , 它在鸣叫时 , 镜膜在扩音 , 就必然听不到自己的鸣叫声 。这样 , 雌蝉又不会说话 , 雄蝉又听不到自己在叫些什么 , 这不成了雄蝉在瞎叫唤吗?这样怎么会让远处的雌蝉准确无误地找到“男友”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 , 当雄蝉拼命地高歌鸣叫时 , 能把方圆1000多米内的雌蝉召唤过来 。当雌蝉飞到近距离时 , 雄蝉不断发出特有的低音量的“求爱声” , 吸引雌蝉靠近 。与此同时 , 雌蝉也能发出低音量应答声 。这样相互默契才能达到交配目的 。只不过雌蝉的这种低音量次声人耳听不到 。不过 , 它们是否真的用低音量的声音在“交谈” , 这还是个谜 。
若蝉是怎样计时的?这是蝉的第三个谜 。
雌雄蝉交配后 , 雄蝉很快就衰老而坠地死去 , 留下雌蝉 。雌蝉用尖尖的产卵器在嫩枝上刺一圈小孔 , 把卵产在树木的木质内部 , 还要在嫩枝的下端 , 用口器刺破一圈韧皮 , 使树枝断绝水分和养料的供应 , 嫩枝渐渐枯死 。这样 , 有卵的树枝容易被风吹落到地面 , 以便孵化出来的幼蝉(叫幼虫)钻进土里 。蝉产下的卵半个月就孵化出幼蝉 。幼蝉的生活期特别长 , 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 , 一般为4~5年 , 最长的为17年 。幼蝉长期在地下生活 , 有着冬暖夏凉的条件 , 也很少有天敌来威胁 , 倒也算自在 。它们经过4~5次蜕皮后 , 就要钻出地面 , 爬上树枝进行最后一次蜕皮(叫金蝉脱壳) , 成为成虫 。
同样令昆虫学家大惑不解的是 , 蝉能够非常准确地确定时间 , 在“地狱”恰倒好处地完成从幼虫到成虫的过渡生长 , 并适时离开“地狱”爬出地面 。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尤其是17年蝉 , 这种蝉都是不多不少 , 精确地度过17年“地狱”生活才见天日 。要见到它的子女 , 必须再过17年 。因此昆虫学家们总是像天文学家等待日食和哈雷彗星一样等待着“17年蝉”的出现 。幼蝉在暗无天日的地下 , 既看不见日出日落 , 也没有寒冬酷暑 , 它们是如何计量时间的?这是科学界的一大未解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