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 三 )


在这一时期播种耧车的出现 , 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一个重大进步 。耧车下端有3个耧脚 , 即3个开沟器 , 中间装有盛贮种子的漏斗 , 播种时用牛拉车 , 边开沟边播种 , 速度既快 , 质量也好 。灌溉器具的创造和改进也有重大意义 。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杆作用 , 使用时不但费力 , 又不便于深井汲水和大面积灌溉 。汉代创造的辘轳或称滑车 , 使汲水效率大为提高 。翻车(即龙骨水车)于西汉末年先是在宫苑池沼灌水使用 , 而后逐渐普及民间 , 又经过东汉末年及三国魏时的继续革新 , 堪称灌溉工具上的一个重大创造 。它利用齿轮带动链上的许多刮水板将水刮入车槽 , 以人力或畜力驱动 , 用于提水灌溉和排涝时 , 效率远胜于过去的灌溉器具 。东汉末年 , 还出现了渴乌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宋、五代时发明的立井水车主要用于深井取水 , 也是利用齿轮原理 。至于高转筒车 , 则是用许多竹筒连接、借助水力转动轮轴汲水入筒提至高处的装置 , 主要应用于长江流域 。此外 ,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 , 如风车的利用 , 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脚踏碓到水力碓的进步 , 特别是多个齿轮连带转动的连磨的利用等 , 都较过去大大提高了效率 。
西汉耧车模型曲辕犁
元?王祯《农书》上的辘轳辘轳翻车
唐代机汲示意图高转筒车
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 , 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 , 都超过了前代 。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105种之多 , 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 , 且附以精致插图 。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 。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 , 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 。这样 , 利用绳套服牛 , 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 , 且可用于丘陵山区 。这时期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改进犁 , 可以清除芦苇杂草 , 便于垦耕 。在水田生产中 , 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的应用 。砘是一种土壤镇压器 , 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 。宋代秧马的发明 , 则可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高效率的联合作业农具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 , 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作业农具 , 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 , 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 。农业动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 , 还较多地使用风力、水力来进行灌溉、排水和农产品加工 。在金代出现的 S型挂钩 , 中原地区已普遍应用 。它是改进了农具的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 , 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 , 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机构与工作机的联系 , 提高了效率 。
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 , 发展比较缓慢 , 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 。如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 , 是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 , 可“坐而用力 , 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 。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露锄 , 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 , 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 。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 。此外 , 同时 , 由于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 , 在农具部件的创造改进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