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 , 是具体的、生动的 。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 , 字唯期少” , 言有尽而意无穷 , 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 , 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 , 否则“掠过”、“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 。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 , 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 , 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
三、朗读品味 , 领悟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 , 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 , 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 , 它是有直觉的特征 。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 ,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方法 。培养语感 , 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 , 反复咀嚼、深入品味 , 达到“文章读之极熟 , 即与我为化 , 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
如《荔枝》一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 , 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 , 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 , 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 , 手心托着荔枝 , 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 , 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 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 , 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学生在学习时 , 通过反复朗读 , 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 。“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 , 在妈妈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 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个“托”字 , 把妈妈对这种世间尤物的爱怜 , 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
四、注重实践 , 增强语感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 , 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 , 持之以恒 , 养成习惯 , 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 , 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 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电视广播等 。在这一过程中 , 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 , 及时捕捉语言信息 , 了解内容 , 抓住中心和要点等 。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 ,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
说 , 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 , 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 , 在说的过程中 , 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 , 组织语言极快 , 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 。因此 , 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 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 , 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 , 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 , 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我们一定要在学生语感培养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 ,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文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 , 教师只是让学生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感受文章 , 学生很难理解 , 尤其是一些学生根本没见过、听过的内容 , 学生头脑中很难浮现出相应的形象 , 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
这时 , 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 ,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意境 , 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内容 。
例如 , 在学习《彩色的翅膀》时 ,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 , 在图片的旁边可以配备一些词语 , 让学生仔细认读 , 同时 ,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蝴蝶与西瓜之间的授粉联系 。
- 语文阅读写作手法及作用
- 四柱需要背的东西,四柱命理中
- 申请日本留学条件
-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 高姓起源有哪些
- 倾角传感器要怎么使用
- 有道词典近期为什么要发音改版
- 语言表达重要性的名言
- 荣耀20充电需要多久
- 单反买尼康还是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