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满地芦芽短” , 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 , 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 , 黄绿相间、艳丽迷人 , 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 , 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 , 本是画面所无 , 也是画笔难到的 , 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 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 , “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 , 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 , 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 , 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 , 也有赖于此 。
“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 , 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 , 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 , 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 , 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 , 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 , 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 , 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前者如画 , 后者逼真 , 两者混同 , 不知何者为画境 , 何者为真景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 , 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诗意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 《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 , 共两幅 , 一幅是鸭戏图 , 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 , 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 花淡黄色 , 茎高四、五尺 , 刚生时柔嫩香脆 , 可以吃 。(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 , 花淡黄色 , 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 , 可食用 。
河豚:鱼的一种 , 学名“鲀” , 肉味鲜美 , 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 , 在淡水中产卵 。
上:指鱼逆江而上 。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 鸭子在水中游戏 ,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 , 芦笋也开始抽芽了 , 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 , 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
文章插图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是什么
竹林之外的桃花渐渐地开放了 , 鸭子也在水中戏耍 , 但是它们是第一个察觉到春天气息的 。蒌蒿已经长得很高的 , 芦笋也开始长出了嫩芽 , 这个时候是河豚逆江而上的季节 。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苏轼的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 , 虽然说惠崇的原画已经无从考证了 , 但是从苏轼的诗当中是能够感受到了用形象的语言可以让人想象到一幅美好的意境 。
诗中的笔墨将画中的景色描绘的令人心驰神往 , 这不仅仅是苏轼自己的构思创作 , 更是因为他的情感而让画中的优美变得更加富有意境 。
诗的前三句是实景 , 最后的一句可能是因为他看到的这副景象而引起的联想 。但是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 , 他是对于这首诗寄情与景的 , 同时也是用景来寓情的 。
尤其是第二句的“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话虽然说并不是能够通过画作来观察出来的 , 但是因为语言艺术的衬托 , 也让这幅画充满了自由以及对于风景的判断 , 从而才会有最后的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的感慨 , 这些想象都是联动和自然而然的 , 因此整个诗句读出来是非常能够带动人感受以及感到到那种清新的生活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