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 。《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
参考资料题西林壁_百度百科
题西林壁古诗什么意思?《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
《题西林壁》的古诗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作者:苏轼,宋代人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什么?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
苏东坡很聪明,他避开了李白的锋芒,不直接去碰庐山瀑布,不着力描写庐山的秀丽景色,而是借景说理,他意在说明: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
另外,其实这首诗里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容易联想起古人对于地心说的执念,人们每天眼看着日月星辰在天上起起落落,自然而然就会觉得所有天体都围绕大地旋转,所以呢,人们就不识地球真面目,就是因为渺小的人们身在地球中 。
苏东坡跟李白一样,是不世出的大天才 。尤其是这首诗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跟李白历史上首创用银河来比喻瀑布一样,苏东坡用一种浅显易懂的语言,同样说出一种前人从未提及的意境,这种意境包含深刻的哲理 。
简而言之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后世的人们也就千百次地把这两句当作哲理金句,而反复使用了 。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是什么?(10-20字)《题西林壁》的全文释义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
【原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 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父亲 苏洵,即《 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 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 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 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
【作品赏析】: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 今日头条回答的问题,怎样才算优质回答优质回答的标准是什么
- 无纺布壁纸有什么特点
- 壁灯高度一般是多少
- 怎么参加百万赢家答题
- 手机动态壁纸怎么设置
- 收藏的钱币藏品真伪有异议
- 女生攻受属性测试题,攻受属性问题
- 异型耐火砖代替
- 朗动油耗高什么问题
- 印度的厕所问题为什么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