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由来和风俗手抄报,新年习俗手抄报( 三 )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 。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 。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 。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漫画《杀猪割年肉》游艺活动 。[4]
腊月二十六
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
漫画《宰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
宰鸡赶大集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 。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6]
漫画《贴桃符》
腊月二十八
贴花花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7]
漫画《上供请祖》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 。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8]
【新年的由来和风俗手抄报,新年习俗手抄报】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