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节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春节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示,人们在享受着春节文化的同时也表演着民族的节日文化 。民族文化正是在节日这一特定的时空设置中得到传承与弘扬 。
我国农历新年为什么放在正月初一呢?
我国人民以寒冬将至,春阳萌动之时作为新年伊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腊祭” 。“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主要内容是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词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伴随驱疫禳灾活动 。古代“猎”与“腊”也相通 。时当冬闲,人们用猎获的野兽作为祭品举行大祭 。《礼记·月令》曰:“是月也,大饮蒸 。天子乃乞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 。”当时,有把“腊祭”之日当作新年来过的 。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 。《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 。冬天来临,人们回到室内,堵住向北的窗户,在室内生火,用烟熏鼠准备过年 。所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说人们收获之后,酿制美酒,庆贺丰收,孝敬老人 。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 。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 。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逐渐形成 。《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 。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阳、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庆祝的日期越拉越长,逐渐演化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节日 。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 。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 。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 。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渐渐加强 。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 。此外,春节的游艺性进一步加强 。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独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
按照我国的习俗,从广义上说,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段时间,狭义上则指正月初一这一天 。这期间活动很多,许多习俗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
春节期间的饮食也极为丰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按照习俗,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喜食甜食,春节早上吃糖莲子、糖年糕、糖汤团等,意思是“一年甜到底”,而北方人则喜欢吃饺子 。
春节传统的民间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憧憬 。旧时,即使再穷,春节这天也要想方设法穿上新衣,盼望在新的一年里阖家幸福,平安无事,盼望农业丰收,生活美满 。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 。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拜年,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
中国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你好亲,来历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满、蒙古,瑶、壮 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 。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
-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资料
- 中国传统节日腊八的由来是什么
- 中国传统经典读物有什么
- 大闸蟹怎么保存,怎样保存大闸蟹至春节?
- 春节又称什么
- 中国春运是怎样进入智能时代的
- 中国瓷器的四大名窑都是谁
- 中国瓷器锥形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 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黄金使用
- 中国存在上古文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