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体有害吗( 二 )


我国禁止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哪些及其危害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调节植物生长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 。一般情况下,只要按照规定使用,是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 。
丁酰肼B
9.是国内外广为应用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怀疑其具有致畸作用,有些国家曾禁用或限制使用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再次评估,认为产品中丁酰肼的水解产物偏二甲基肼或称非对称二甲基联氨含量小于30毫克/千克可以使用 。但仍须注意,近期将收获的作物勿使用,也不要食用刚用药处理不久的果品等农产品 。实际上不仅仅是B9,大部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必须按照规定使用,否则容易产生药害,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甚至污染环境,并对人体产生危害 。
所以,大家使用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或查找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网站,增加自己的了解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危害有哪些中国宁波网6月30日讯通讯员 吕晓玲时值夏季,正是各种时令果蔬大量上市的季节、琳琅满目的水果让人眼花缭乱 。在炎炎夏日,来一份清爽可口的水果,大快朵颐,实乃是人生一大美事 。
然而,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催熟水果”、“西瓜膨大剂”、“植物激素”等信息,更有甚者,什么“反季节催熟水果导致儿童性早熟”之类的传言也能频繁出现在微博、朋友圈,加之前段时间媒体曝出的草莓中乙草胺超标事件,让人不禁质疑,究竟还有什么水果可以放心地食用呢?至此,笔者作为一名食品安全检测人员,也尝试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来“任性”地扒一扒,植物激素的那些事儿 。什么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 。它的存在可以影响和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包括植物从细胞生长、分裂,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熟和脱落等一系列生命过程 。既然有植物内源激素,那么必然就有外源激素了 。植物外源激素,又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在了解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后,通过人工合成的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
在农业生产上,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调节作物的生育过程,达到稳产增产、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等目的 。简而言之,植物激素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天然的激素自然的存在于植物体内,并不存在滥用问题,“你吃或者不吃,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而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即植物生长调节剂,才是我们平日里口诛笔伐的对象 。
由于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所以我国将其纳入农药类进行监管 。目前,在我国登记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30多个品种,常用的有乙烯利、赤霉素、氯吡脲、2,4-D、萘乙酸、吲哚丁酸、多效唑等近10个品种 。水果自然成熟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气体——乙烯,作为信号来刺激果实加速成熟 。
乙烯利是一种释放乙烯的化合物,它主要用于一些需要成熟后不方便运输的水果及一些反季节水果,促使果实提前成熟 。这种催熟的过程,就类似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将成熟的水果和未成熟的水果混放在一起,通过成熟的水果释放乙烯来促加速其他未熟水果的成熟过程 。西瓜生产中常用的“膨大剂”,其主要成分为氯吡脲,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增加细胞数量和体积,增大果实,提高产量,一般于果实膨大期使用 。
植物激素的危害有哪些?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不仅能保障农作物稳产、改进农产品品质,而且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使农业生产省工省时、节本增效 。那么问题来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到底有哪些危害呢?像不像传言说的那样,长期食用催熟、反季节水果会导致儿童早熟呢?答案是否定的 。儿童性成熟是受性激素调节,而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 。无论是乙烯还是乙烯利都不能在人体内表现出类似性激素的作用,也不能参与性激素的合成,更不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 。
那食用催熟或者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水果到底会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呢?按照国家农药分类,绝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低毒的甚至是微毒的,而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剂量比杀虫剂、杀菌剂低几个数量级 。目前在我国登记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需要经过安全性评价,国家对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量和时间有严格标准,并制定了最低残留限量 。只要按照国标使用,是可以保证食用安全的 。但是,如果使用不合理,如剂量过大或使用次数过多或不遵守安全间隔期,则会导致残留量超标,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