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种植时间和方法( 四 )


2.适时定植:冬枣适应性强 , 耐干旱瘠薄 , 对肥水要求不严格 , 建园应采用密植矮化栽培方式 , 一般每亩定植56至111株 , 行向设计应以南北向最好 。
3.合理施肥:冬枣栽植时可株施过磷酸钙0.5公斤、有机肥25公斤 , 每年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8月上旬各追施1次化肥 , 秋季株施农家肥50至70公斤和氮磷肥0.5至1公斤 。
4.排水灌水:冬枣树萌芽前、花前、幼果膨大期和越冬前各灌1次透水 , 其他时间视旱情适当灌水 , 雨季及时排水 , 雨后及时中耕除草 , 秋季耕翻树盘 。
5.花果管理:冬枣在初盛花期依生长势强弱分别留3至5个二次枝摘心 , 同时在盛花初期喷布1至2次10至15毫克/升赤霉素 , 结果期大树可在主干上环剥 , 初结果幼树在主枝上环剥 。
6.整形修剪:冬枣的树形依据栽植密度而定 , 在冬剪和夏剪时应及时疏除徒长枝 , 短截延长枝 , 疏截过密枝和细弱枝 , 以维持树势平衡 , 保持树冠通风透光 , 及时回缩冗长的结果枝 。
7.收获贮藏:冬枣多采用手摘 , 同株成熟期不同 , 可根据情况分2~3次采收 , 不但可以提高产量 , 还可以提高品质 , 采收后一般用冷库保鲜贮藏 , 待元旦、春节期间供应市场 。
冬枣树种植盆栽冬枣 移栽和定植1.1 树体和栽植容器的选择 。根据栽培需要 , 一般选择树干直径3 cm 以上、树龄3~ 4 年、具有3 ~ 4 个主枝、分布均匀、树体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树形为开心形 , 株型优美且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冬枣树 。
【冬枣种植时间和方法】为了给冬枣根系提供良好的透气性 , 一般盆栽时选择土窑烧制的瓦盆或瓦缸为宜 , 上口直径在80 ~ 100 cm , 底部设有排水孔 。1.2 栽植时间的确定 。移栽时间以每年春季为宜 。一般地栽冬枣起苗时间在春季枣芽萌动期 , 这时冬枣苗含水量低 , 移栽成活率高 。起苗时带土球 , 土球直径为40 cm左右 。
1.3 定植上盆 。将瓦片放置在瓦缸底部排水孔处 , 为使盆底透气 , 增加氧气供应 , 底部先覆一层10 ~ 20 cm 厚的锯末 , 再将带土球的冬枣树放置在瓦缸内 , 放正放直 。然后用土将缸内缝隙填实 , 土壤质地以砂壤土为宜 , 加土至距瓦缸边沿5 cm 左右 , 用手转动瓦缸轻轻掂实缸土 。
1.4 栽后浇水 。冬枣树栽植后须往瓦缸内浇定植水 , 随着水分下渗 , 再往缸内补填一部分土 , 直至填实浇透水为止 。同时 , 用1 000 mg/kg 的ABT 生根粉液灌根 , 间隔5 d 左右再浇1 遍水 , 待表皮土出现发白时疏松土壤 , 以协调水、气、温的关系 , 促进根系生根 , 提高成活率 。
2 栽植后管理2.1 水分管理 。水分是确保冬枣树成活和生长的最关键的因素 , 土壤持水量保持在60% ~70%为宜 。冬枣树栽植后 , 在没有生新根时不能浇水 , 水多易造成根系腐烂 , 所以采用树冠喷水方法补充叶片光合作用所需水分 , 上午10:00 前与下午4:00后各喷水1 次 , 主要喷叶片背面 , 喷至全树滴水即可 。
一般栽植25 d 左右 , 树木能够长出新根或愈伤组织 , 即可开始浇水 , 平均1 周浇水1 次为宜 。每次浇水后的第4 d 进行松土 , 改善土壤透气性 , 有利根系生长 。同时及时除掉杂草 。2.2 肥料管理2.2.1 肥料种类的选择 。
由于花盆内生长空间有限 , 为保证冬枣树正常生长、开花、结果 , 必须保证充足的肥水供应 。盆栽冬枣施肥以液态有机肥为主 , 如:氨基酸液态复合肥、自制发酵的麻酱液态肥、饼肥等 。每次追肥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 。
冬枣栽培技术冬枣为枣树的一个栽培品种 , 亦称枣之初、雁来红、庙上福、苹果枣、冰糖枣、大荔冬枣、山西冬枣、庙上冬枣、鲁北冬枣、沾化冬枣、黄骅冬枣是无刺枣树的一个晚熟鲜食优良品种 , 也是公认的品质最好的鲜食枣品种 。冬枣树秋栽、春栽皆可 。
秋栽于落叶后至 封冬前进行 , 春栽在土壤解冻后至发芽前进行 。栽枝时 , 按规划的株行距划线定点 , 按1米见方的栽枝穴 , 将表土与心土分放 , 每穴施入优质圈肥50公斤、磷酸二氨0.5公斤 , 与表土混匀 。苗木选用嫁接后1-2年生的优质壮苗 , 无病虫害 , 根系发达 , 苗高120厘米以上 , 地径1厘米以上 , 嫁接部位愈合良好 。秋栽后 , 浇透水 , 冬前培20-30厘米高的土堆 , 将幼树清干定干 , 给树干绑草把 , 预防野兔啃树皮 , 到春季扒去土堆 , 树盘覆盖地膜;春栽后 , 浇透水 , 树盘覆盖地膜 , 将幼树清干定干 。冬枣适应性强 , 耐干旱瘠薄 , 对肥水要求不严格 , 建园应采用密植矮化栽培方式 , 一般2至3×3至4米 , 每亩定植56至111株 , 对提高幼树的早期产量作用明显 , 冬枣对光照要求比较高 , 行向设计应以南北向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