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 二 )


到了宋代,逐渐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其盛况如日中天甚为时行,据宋代诗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土俗岁极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艳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 。脚兵器“飞砣”命名的五龟彩囊,便是后来的绣球了,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的记述更为明显:“男女目成,则女爱砣而男婚已定” 。现“抛绣球”仍在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地区广泛流传 。其中尤以靖西等南壮县份为最著名 。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春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担舞,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仙、 栏、南丹等县 。在壮族地区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每逢春节,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 。尤其是晚上,到处灯火,山寨沸腾,扁担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村姑的欢笑声、伯娘的赞扬声,汇成欢乐幸福的声浪,震撼山谷,激荡人心 。这就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闻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打扁担盛况 。
5、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询、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
富禄“三月三”花炮节历史久远,始于清朝乾隆而盛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抢花炮”始于闽粤商人到此经商,由于信奉“妈祖”,兴建庙宇祭祀 。在“妈祖”生日农历“三月廿三”举行大型庙会祭祀活动时举行的 。“抢花炮"运动,每年庙会燃放三枝花炮 。
第一炮:命名为“发财炮”,示抢得第一炮,得炮者当年财运来到,生意一定兴隆红火 。
第二炮:命名为“添丁炮”,鄣抢得第二炮,得炮者爱人当年定能怀上男孩 。为你添丁,延续香火 。
第三炮:命名为“如意炮”,意抢得第三炮,得炮者当年生意生产、生活各方面顺顺当当、天随人愿、万事如意 。
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壮族三月三的习俗有对歌谈情、绣球传情、包五色糯米饭、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碰彩蛋 。壮族的三月三是以唱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祖的节日,因此又叫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 。三月三是壮族祭祖的日子 。这一天壮族人家都要带着准备好的祭品,如肉食、糕点、香烛和纸幡到祖先坟上祭祖 。摆好供品,行祭拜之礼 。
扩展资料
三月三本来是壮族祭祖的日子 。这一天壮族人家都要带着准备好的祭品,如肉食、糕点、香烛和纸幡到祖先坟上祭祖 。摆好供品,行祭拜之礼 。按照壮族的传统风俗,为祖先准备的供品都要在现场吃掉,不能带回家 。这样,壮家人吃完祭祖的供品后,便开展歌圩的对歌活动 。壮家人将歌圩场所称做歌圩,意思是在野外唱歌 。这种活动在春秋两季要举行很多次,而三月三这一次最为隆重 。
后来,歌圩节演变为青年男女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的活动 。每到这一天,壮家男女在山坡、草坪、晒场,互唱山歌对答,对歌的内容很广泛,参加对歌的人老中青都有但最为活跃的是青年男女的情歌对唱 。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心声,以歌传情,随编随唱,机动灵活 。一些出类拔萃的对歌者,在歌圩中找到意中人,从而使得一年一度的歌圩节成为赛歌、选偶的喜庆活动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有对歌谈情、绣球传情、包五色糯米饭、抢花 打扁担、打铜鼓、碰彩蛋 。
扩展资料: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这是壮族祭祀祖先和通过歌选择配偶的传统节日,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