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始封时,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两国疆域不断拓展扩大,基本控制’了今山东地区 。而且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 。文化的交流,齐、鲁两国内部联系逐步加强 。有别于中原、燕赵、秦、晋、吴越、荆楚等的齐鲁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 。“齐、鲁”一词也逐步联系起来,由国家概念向地域概念过渡,首先将齐、鲁联系起来的是孔子 。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论语·雍也》)这是指齐、鲁两国思想文化的联系和区别而言的,还未把齐、鲁联为一个词 。过了不久,他又说:“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 。
”(《左传·定公十年》)又进一步强调了两国文化的内在联系 。但是,这里的“齐鲁”仍是国家概念,各自独立其义 。到战国后期,“齐鲁”才真正组成一个词,成为含有统一文化特点的地域概念 。最早把“齐鲁”作为统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苟子,《苟子·性恶篇》云: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纵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把“齐鲁”与秦对言,显然是指两个地区 。
齐鲁地区的人文与秦国地区的人文有何不同呢?齐鲁尚礼义,有“礼义之邦”誉称,秦则缺乏礼义文化,是其政教不同造成的,绝非因为人的本性不同 。从此之后,“齐鲁”一词便经常出现,或作为国家概念,指齐、鲁两国;或作为地域概念是指今山东地区;或作为地域文化概念指齐鲁文化范围 。如《史记·儒林传》云:“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 。”就是说汉代生于燕郡(今北京)的韩婴作《诗》内外传(即《韩诗》),其语言和学术观点,与齐鲁地区作为今文或古文经学的《诗》论特点明显不同 。
《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有齐鲁之说”;《晋书.范宣传》:“讽诵之声,有若齐鲁”;苏辙诗有句:“我本生西南(四川眉山县),为学慕齐鲁”;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吴伟业《赠苍雪诗》:“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等等 。
“齐鲁”一词,已成为较为固定的地域概念,这一概念源于齐、鲁两国,且与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特点,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圈分不开 。这一方面说明,齐、鲁两国文化经过逐步融合到战国时代已初步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实体,成为天下向慕的“礼义之邦”了;另一方面作为地域概念也明确化,即指今山东地区 。
山东号称“齐鲁”、或简称“鲁”、或别称“齐”,就是这样形成的,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较固定的地域范围)
- 一二三级动火范围有哪些
- 海螺脉在哪里
- 虾怎么祛除腥线
- 石门坊红叶谷在哪里
- 冒险岛哪些任务奖励好值得做
- 安全靴哪个牌子好
- 电磁辐射的安全距离
- 胳膊骨折固定带如何用
- 铁线莲种子播种前的处理方法
- 2022双十一京东plus超级补贴发放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