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 。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 。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
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虚岁,实为六十四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是当时公认的“大宋第一才子”,仁宗皇帝曾遗言“苏轼、苏辙两兄弟,是我为子孙准备的两位太平宰相” 。但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几起几落,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黄州团练副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杭州知州、颍州知州、扬州知州、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等职务 。
“乌台诗案”险些丢了性命,晚年更是被发配到惠州(今属广东、儋州(今属海南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他锐意改革,但从不莽撞突进,所行政策从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每一任期都颇政绩 。在凤翔任通判,为安置流民,他不惧太守反对和朝中官员恶意中伤,私放官粮、租赁土地、修建新村;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为救治弃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孤儿院;在杭州任知州,瘟疫横行,为了抵制奸商恶医哄抬药价、见死不救,他又修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立医院,而后更西湖苏堤造福后世;在儋州任琼州别驾,当地百姓目不识丁,病不求医反诉诸神灵,他效法孔孟,传道授业,此后才海南的第一位进士符确 。
苏轼为人刚直,从不趋炎附会 。他与王安石、司马光是挚友,但见其执政方略或太过冒进误国误民、或太过保守不合时宜,他勇于直言,数遭贬谪亦不以为意 。苏轼谈过他的为官之道“做小官时,想大事;做大官时,想小事 。
做大官时不忘小民,做小官时亦不忘社稷 。” 提起苏轼人生中的变故,“乌台诗案”是不得不提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详见余秋雨《山居笔记》中《苏东坡突围》篇)自此,苏东坡进入了他创作生涯的最高峰 。
余秋雨先生这样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达者 。五十九岁被? 。
苏轼简介30个字
文章插图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
”扩展资料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
- 李煜生平简介
- 骆宾王简介资料
- 陆贞是谁的女儿 陆贞历史人物原型简介
- 拉萨简介?
- 振动器的简介
- 管子简介
- 金意陶瓷砖的简介
- 嫩江县属于哪个市 嫩江县的简介
- 青口贝的简介 青口贝的做法
- PICO的作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