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葫芦丝( 五 )


这种乐器以葫芦做为气室,葫芦口做为吹口,通体长约30厘米 。常见三管,亦有单管,双管或四管的葫芦丝 。无论竹管多少,多以中间的竹管为主管,其余为副管 。主管上开几个音孔,一般前六后一,传统的葫芦丝副管上方不开孔,只在管身底部打一个洞,用塞子堵住,塞子与管身之间有线连接,需要时则用小指将其打开 。
改良的葫芦丝则没有使用传统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样在管身上方开一音孔 。这样更方便于在演奏时对副管音的反复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灵活 。吹奏时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的音,若主副管同时开启,吹奏时数管齐鸣,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仅以和谐持续的单音相衬托,通常是一管发a音,一管发e音,产生和声效果 。
阿昌族的葫芦丝和傣族的相似,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 。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 ,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 ,在两支副管紧贴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线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
在西盟佤族,用三根竹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 。主管用于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 。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
【什么是葫芦丝】扩展资料
葫芦丝的音调:

葫芦丝,属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共有高、中、低音3种类型,常用有D/E/F/G/A/B/等调 。各民族之间风土人情、地域环境的不同使得葫芦丝这种乐器在构造上也不尽相同 。
由于传统葫芦丝在制作上有七个发音孔(主管),一个发音孔一个音(不能象竹笛那样通过气息的变化在一个音孔上可以吹出八度音来),加上一个筒音一共可以吹出八个音来 。所以一般传统葫芦丝通过移动宫音位置,改变原有的指法,理论上应该可以吹出五到六个调来,但由于受音域和音阶排列的限制,传统葫芦丝只能转四个调,而且常用的调只有两个,既筒音作低音“5”和筒音作“1”且本调(筒音作5)最为常用 。
以C调葫芦丝为例,除可以吹出本调(第三孔作1)还可以吹出 G调(筒音作“1”),它是民族调式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调式,在吹奏乐曲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乐曲都能演奏,要根据乐曲的音域情况适当的来选择,最佳调就是以第三孔作“1”演奏,若乐曲需要转调可通过更换葫芦丝来解决,一般常用葫芦丝有降B、C、D、F调等 。
葫芦丝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样能达到三个8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为民族调式音阶 。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柔美迷人,极富表现力,深受人民的喜爱 。无论民乐,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动听的声音 。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等成为其代表性的经典曲目 。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 “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其动听的声音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葫芦丝
葫芦丝的做法大全葫芦丝的简单制作步骤如下:
葫芦丝制作主要分三个部分,即葫芦的处理、竹子处理、簧片制作 。
一、葫 芦
(1)选料:形状(外形美观、无色斑等缺陷)、 大小、选正面(取最佳角度为正面);
( 2)打孔:吹嘴孔和主、附管孔共四个(吹嘴孔与主管孔尽量打在中轴线上);
(3)挖空:清除种子等多余物;
(4)烫画:(可选择);
二、竹子(天然紫竹)
(1)选料:内径(选择合适的内径并注意管内内径尽量统一,避免两端内径 差距过大)、竹质老成(最好为3-5年的老竹子);
(2)下料、烘烤、打节:取一段合适的竹子经过加热除去部分水分并扶正,然后打通竹节备用;
(3)画孔线:根据竹管内径粗细,确定制作乐器的调性,再用固定的尺码画孔线,按孔的位置决定该乐器的音准程度;
(4)开孔:前六后四(包括La音、低音Me音及两个绳孔);
(5)开簧片口:尽量平整,防止歪斜;
(6)附管的制作:簧片口与主管相同,单附管音为Mi音,双附管的另一音为低音La 。
三、簧片制作
(1)铜材料:黄铜或磷铜;
(2)簧舌形状:等腰梯形(平头)
(3)抢制簧片:用锋利的小刀沿簧舌形状来回用力划三至五次,待簧舌与簧框分离,再用细沙纸轻轻打磨,直到簧舌能自由的上下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