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密炼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二 )


密炼机什么用途密炼机就是密闭式炼胶机的简称,主要用于橡胶的塑炼和混炼 。
它在橡胶混炼过程中的优点:混炼容量大、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较好的克服粉尘飞扬,减少配合剂的损失,改善产品质量与工作环境;操作安全便利,减轻劳动强度;有益于实现机械与自动化操作等 。
橡胶的发展历史?橡胶发展历史:
世界橡胶工业百年发展史:大体划分为形成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及稳定发展时期四个阶段 。

形成时期 早在11世纪,南美洲人民即已开始利用野生天然橡胶 。
1736年法国人C.孔达米纳参加法国科学院赴南美考察队,观察到三叶橡胶树流出的胶乳可固化为具有弹性的物质 。后来,亚马孙河流域的野生三叶橡胶树的胶样被寄回巴黎,开始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 。
1823年C.麦金托什在英国建立了第一家防水胶布工厂 。在同一时期,英国人T.汉考克发现橡胶通过两个转动滚筒的缝隙反复加工,可以降低弹性,提高塑性 。这一发现奠定了橡胶加工的基础 。他被公认为世界橡胶工业的先驱 。
1839年美国人C.固特异发现橡胶与硫磺共热可以大大增加橡胶的弹性,不再受热发粘,从而使橡胶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 。橡胶硫化方法的发现对推动橡胶的应用起了关键的作用 。19世纪中叶,橡胶工业已开始形成 。它已能生产胶布、胶鞋、胶管、胶板及一些日用品等 。
 
发展时期 19世纪末期,汽车及汽车轮胎的出现推动了橡胶工业的蓬勃发展 。
1845年英国人R.W.汤姆森首次提出了充气轮胎专利 。
1888年英国人J.B.邓录普制造出第一条充气自行车胎 。1895年第一条充气汽车轮胎问世 。不久,汽车轮胎开始了商品生产 。为了改进轮胎及其他橡胶制品的使用性能,1893年J.F.帕尔默将帘布(见帘子线)用于自行车胎 。
1900年帘布开始在汽车轮胎上应用 。
1906年,美国人G.厄诺拉格用苯胺作硫化促进剂 。
1912年S.C.莫特发现了炭黑的补强效果 。不久,防老剂也应用于橡胶加工 。1916年F.H.班伯里提出了橡胶密炼机(见塑炼)专利,橡胶加工机械相应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橡胶加工技术在这一时期中有了很大的进步 。

随着橡胶工业的迅速发展,原用野生的天然橡胶在性能和产量方面已不能满足需要,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天然橡胶的人工栽培 。到20世纪20~30年代人工栽培的天然橡胶已经逐步取代野生橡胶,成为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天然橡胶供不应求,德国开始了甲基橡胶的小批量生产,主要用于制造硬质橡胶制品 。这种合成橡胶质次价高,战后即停止了生产 。
30年代开始了合成橡胶商品化的生产,聚丁二烯橡胶(即丁钠橡胶)、氯丁橡胶、丁苯橡胶、 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等相继投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战略物资的需求,合成橡胶及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如汽车轮胎、飞机轮胎、各种军车用轮胎的生产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繁荣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中的汽车等工业蓬勃兴起,推动了世界橡胶工业的大发展 。
1943年钢丝帘布轮胎问世,1948年,法国米什林公司试制成功子午线轮胎 。同年,无内胎轮胎也问世 。
1953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研制成功 。1956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开始在轮胎中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天然橡胶使用 。
1965年,热塑性橡胶开始应用于胶鞋及胶粘剂 。1970年,首批浇注轮胎(用聚氨酯橡胶)诞生 。
1972年,芳纶帘子线开始投产 。这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为橡胶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原料和技术基础 。
70年代初期,橡胶加工及橡胶合成的生产技术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 。从橡胶的耗量看,1950年世界耗胶量为2.3Mt,1973年达到了10.89Mt 。1950年世界轮胎总产量为1.4亿套,而1973年猛增到6.5亿套 。其他各类橡胶制品的生产量在 70年代初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是世界橡胶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
橡胶母炼、终炼用密炼机有什么具体区别,从数据上来说 。可用同一台密炼机完成,但是要控制混炼的温度 。母炼时混炼胶温度根据胶料不同可控制在125到145度之间,便于材料更好的分散到胶料中,终炼时温度不能超过100度,否则会造成胶料自硫 。如果有调速密炼机或双速密炼机,那操作就更方便了,母炼时可以用高速,终炼时可以用低速,便于操作控制 。
影响橡硅胶密炼机混炼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温度:
橡硅胶密炼机温度升高,热氧化裂解快,塑炼效果好 。但是温度过高会导致橡胶分子过度裂解,导致物理机械性能下降 。天然橡胶排胶温度一般控制在140℃-160℃,丁苯橡胶控制在140℃,因为温度过高会发生交联或支化等反应,反而降低可塑度 。NBR一般不用密炼机塑炼,在密炼温度下,非但不能获得塑炼效果,反而会导致生成凝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