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的由来( 三 )


3. 栖息习性:
掌握蚊的栖息习性是制定灭蚊措施的依据 。
蚊羽化后和吸血后均须寻找地方栖息,一般讲蚊喜欢在隐蔽、阴暗和通风不良的地方栖息,如屋内多在床下、柜后、门后,墙缝以及畜舍、地下室等,室外多在草丛、山洞、地窖、桥洞、石缝等处 。
据吸血后栖息习性不同把蚊分为以下三种:家栖型: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 。半家栖型:如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等吸血后有些在室内,有些到室外栖息 。野栖型:如大劣按蚊、白纹伊蚊等吸血后要飞到室外消化胃内的血液 。
寿命
蚊子的寿命,在自然条件下雄蚊交配后约7-10天,但在实验室可活到1至2个月;
雌蚊至少可活1至2个月,在实验室曾活到四个月 。
对人类的危害
在蚊子中,最可恶的要算吸人血的蚊子 。雌雄蚊的食性本不相同,雄蚊“吃素”,专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茎、叶里的液汁为食 。雌蚊偶尔也尝尝植物的液汁,然而,一旦婚配以后,非吸血不可 。因为它只有在吸血后,才能使卵巢发育 。所以,叮人吸血的只是雌蚊 。
蚊子的一对触须和三对步足上,分布着很多轮生的感觉毛,每根感觉毛上密集地排列着圆形或椭圆形细孔 。黑夜里,蚊子可以凭着这种传感器感知空气中人体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碳,在1‰秒内作出反应,就能正确敏捷地飞到吸血对象那里 。蚊子在吸血前,先将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与血混和,使血变成不会凝结的稀薄血浆,然后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陈血,吮吸新鲜血液 。假如一个人同时任意给1万只蚊子叮咬,就可以把人体的血液吸完 。
蚊子吸人血,还会“挑肥拣瘦”,专门寻找合乎“口味”的对象 。蚊子在熟睡的人们的枕边“嗡嗡”盘旋时,依靠近距离传感器来感应温度、湿度和汗液内所含有的化学成分 。所以雌蚊首先叮咬体温较高、爱出汗的人 。因为体温高、爱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气味中含有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类化合物,极易引诱蚊子 。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传播疾病 。据研究,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之多 。在地球上,再没有哪种动物比蚊子对人类有更大的危害 。
疟疾这种病是由疟蚊传染的 。疟疾又称瘴气 。据1935年卫生署的调查,在瘴气盛行的区域里,居民血液内有疟原虫的占50%,患恶性疟疾的占72% 。1936年江苏皋县因患疟疾死亡二万人左右,1876年开凿巴拿马运河时曾因黄热病及疟原死了无数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 。后经昆虫学家解决了蚊子的问题才得以继续完成运河工程 。1930年远东热带病医学会的报告指出:泰国每年死于虎口约50人,而死于疟疾者达五万人 。
蚊子是怎样把病原传入人体的呢?当疟蚊吸食患有疟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疟原虫(疟疾的病源)吸进体内 。它们再咬人时,疟原虫又从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体内了 。十天以后,疟原虫开始在接近皮肤的血管内出现 。它们在患者的红血球内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虫,这些小原虫破坏红血球并释放一种毒素 。每个小疟原虫又侵入其它红血球而继续繁殖,使得病人体内疟原虫和毒素越来越多,引起患者发冷和发烧 。得了疟疾的病人首先发冷,全身抖个不停,但体温表测验体温是高的 。大约经过一小时,病人才觉得发烧,这时体温继续上升,三、四小时之后开始出汗、体温下降,再过几小时病人觉得松快,病好像过去了,其实这时小原虫已侵入新的红血球,又开始繁殖 。当疟原虫再次破坏红血球而出时病人又发病而形成第二回合 。除非获得适当的治疗否则这种发作将有规律地继续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 。疟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大的,病人身体衰弱,工作效率低,严重时还会丧失生命 。目前用药品已可治疗和预防此病,但最好的办法是消灭传染这种疾病的蚊子--疟败 。
流行性乙型脑炎(这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是由蚊子传带的,这种病又叫日本乙型脑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脑炎 。患者有发烧、头疼、呕吐,抽风、昏睡、昏迷等现象 。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品,所以病死率相当高 。
蚊子咬吸了合有本病毒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后,经过一个相当时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没有免疫力的人时可以使被咬者发病 。传染这种病的蚊子叫库蚊和伊蚊 。防治本病的发生与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传染外,必须大力进行灭蚊,消灭传播者 。此外,库蚊和按蚊还传播丝虫病(象皮肿) 。
我国能传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叫按蚊,俗名疟蚊,主要传播疟疾 。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的1年内,全世界因患疟疾致死的约200万人 。另一类叫库蚊,主要传播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三类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纹,又叫黑斑蚊,主要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