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银饰( 二 )


首饰为人存在,为人而改变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进入21世纪,中国已向世界发达国家靠近,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对美的追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更大提高而改变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在穿着打扮方面处处要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品味,每天都要通过改变装扮,而展现自己不同的心情,日常佩带贵重首饰用来展示富贵和地位已不再是现代人的需求,而被视为俗气的表现,贵重首饰更多地表达了收藏和纪念的意义 。物以稀为贵,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金饰钻饰价格居高不下,而款式的千篇一律,也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彰显个性和对飞速变化的时尚的需求 。就在此时,现代时尚银饰应需而生,成为了对首饰行业一个巨大的补充 。现代时尚银饰在原料方面有着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在材料上拥有中性不俗的质感,在款式上更注重休闲个性,在设计上更加大胆夸张,更适合日常佩带打扮自己,大中城市的时尚达人一族每个季节都购买数套时尚银饰,用来搭配不同的服装和表达不同的心情,银饰终于打破传统,有了存在的意义 。
银饰行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银饰行业的发展,很多国内外高端银饰品牌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像TIFFNAY,FOLLIFOLLIE,Oxette等,而中国的银饰消费也从一开始的低端消费向中高端、高品味的银饰品过渡,消费者的眼光和品味更加时尚,中高收入的消费群体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大大刺激了高端银饰品的发展,所消费的银饰也越来越贴近国际流行趋势 。一些模仿金饰款式,没有银饰特色,岂图以价格优势替补金饰消费的低端银饰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小,逐渐没有了生存空间,这对国内银饰行业提出了挑战,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国内中高端银饰品牌,例如被行业媒体评选出的十大银饰品牌中,就有多个国内银饰品牌名列其中 。高端银饰品已不在是廉价品的象征,很多高档银饰品的价格都超过了黄白金饰品的价格 。消费观念和经济是息息相关的,国内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还不均衡,因此金饰,钻饰,银饰在各个地区消费的比例也不一样,首饰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如今,首饰的细分化让国人消费有了更多的选择,金饰,钻饰,银饰也各领风骚,整个首饰行业展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
少数民族地区的银饰
由于对银饰的大量需求,苗族银匠业极为兴旺发达 。仅黔东南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百上干,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多达数干 。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 。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 。
银匠与银匠村
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 。多数为定点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 。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 。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 。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专门路线 。他们并不局限只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在腑,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 。据调查,黔东南银匠游走足迹遍历全省,并延及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东南境内不仅苗族银匠多,而且出现了以霄山大沟乡的控拜、麻料、马高为代表的银匠村 。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 。农闲时节,村寨之中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炭火炉烟荡然于户,一派繁忙景象 。游走型银匠皆出于银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银匠村的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经营的方式 。银匠村是贵州境内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
苗族银匠发展
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 。据对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银匠的调查显示,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历史 。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 。龙里云雾山一带的"打铁寨",是当地唯一有苗族银匠的村寨,包揽了方圆数十里的银饰加工制作 。至今,仍不难由这一地名证实我们的观点 。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 。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贵州非白银产区,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 。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 。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 。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 。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