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有哪些( 三 )


哈萨克族生活的地区干旱多戈壁,运输比较困难,在这种条件下,使用骆驼驮运最为适当,而且骆驼载重量也超过其他牲畜,一向被誉为“沙漠之舟” 。因而一些有骆驼的人家,多用骆驼转场搬迁和驮运货物 。驼运一般不用带草料,通常一早起身即行至午前,中午放牧,让骆驼得到休息 。日落前起身行至深夜,每走一段可以稍事休整,可以说骆驼在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
婚姻
哈萨克族实行氏族外婚制 。在哈萨克族传统婚姻中存在过“哈凌玛了”制度 。哈萨克族的婚礼富有古代游牧民族的特色,极其复杂 。婚礼仪式要在女方家举办四次,即说亲——“库达拉苏”,由男方家长或委托近亲带上礼物到女方家 。女方若有意,收下礼物,款待来人,商定订婚日期;订婚——“乌勒特热托依”,这是婚礼中的重要仪式,从此将男女双方命运联结在一起,其中有送礼、宰羊、踏水礼等内容;送彩礼,是给女方各种结婚用品,其中衣、裙、被、巾必须是奇数;出嫁——“托依”,在这个仪式上,要唱许多婚礼歌 。在男方家举办的仪式有两次,一是“吉尔特斯”,就是男方要择一吉日子向众人展示自己到底为新娘准备好了哪些物品、彩礼,让大家观赏 。二是迎亲——“克灵推斯如托依”,将新娘迎进家门,揭开婚纱 。这一系列仪式的规模不同,每次仪式都要设宴、唱歌、跳舞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婚礼结束后,新娘将原来代表年龄的小辫梳成两条大辫,并在一年内披戴“结列克” 。
家庭
哈萨克族的家庭为严格的父系家长制 。丈夫在家庭中享有较高权力,但家内事务一般是尊重妇女意见 。哈萨克族婚姻是终身的,婚约一经缔结,不许随便解除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夫妻离异子女全部归于男方 。若是丈夫主动提出离婚,女方可以带走自己出嫁时的嫁妆 。若是女方提出,那么任何东西也不允许带走,只能单身离开家门 。
在家庭分工中,男子主要从事放牧,妇女从事家务 。家庭生活中盛行敬老风尚,若有对父母不尊敬的人,要遭人耻笑,还会受到惩罚 。
哈萨克族过去还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还子”习俗 。“还子”就是新婚夫妇把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过继给男方的生身父母,以示孝敬 。原祖父母与孙儿女的关系要改变为父母与儿女的关系 。原为祖父母的称谓改为父母的称谓 。与新生父母的关系成为兄弟姐妹的关系,称谓也随之改为哥嫂、弟妹 。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 。
哈萨克族家庭的继嗣是男继女不继,按传统习惯,实行财产幼子继承制 。
礼仪
哈萨克的礼仪即有浓郁的草原生活特点又有伊斯兰教特色 。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极富有游牧文化特色 。他们十分重视新生命的诞生 。婴儿出世后往往举行三天庆祝活动,视为摇篮礼 。哈萨克族的婴儿一般是在摇篮里长大的,所以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7——10天后要举行将婴儿放入摇篮的仪式 。届时,主人家宰一只羊,邀亲友、邻居家的妇女参加,同一天还举行命名仪式 。来参加这两个仪式的妇女每人都要将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衣服送给婴儿,还要给孩子起一两个名字供主人选择,或者由毛拉给孩子命名 。主人热情招待来宾,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向孩子祝福 。现在,这一仪式多在婴儿出生40天后举行 。在男孩5——7岁时一般还要举行割礼 。(www.lz13.cn)哈萨克非常重视割礼,仪式规模十分隆重 。除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有骑马礼等 。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 。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 。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 。而且,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 。客人临走时,如属贵客,主人就要问贵客:“毡房内是否有你需要的东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东西就要奉送 。如没有,就按一般惯例给贵客送礼 。经济条件好的,送元宝、马、骆驼、猎枪和鹰,次者送皮大农、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贵的兽皮衣服 。
久别的亲友见面时,大辈见小辈接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 。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 。
丧葬
由于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其葬礼基本上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 。哈萨克族十分重视葬礼,葬礼大体上分为临终前请毛拉念经“赎罪”、整容、挂旗吊唁、报丧、奔丧、出殡、送葬、哀悼、祭祀等一系列活动,全部过程甚至要持续一年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