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简介( 四 )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 。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非常有名 。特别是白居易的《花非花》成为后来朦胧诗的鼻祖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 。
白居易的诗歌影响最大,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 。提倡歌诗发挥美的作用 。
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任职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
五.六年 。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简介

文章插图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贞元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夫,曾因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他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着名的“新乐府”的倡导者 。早期的讽喻诗,有不少篇章能较广泛尖锐地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实,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 。
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 。着有《白氏长庆集》 。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 。西湖旁边的几千亩农田,地皮都干裂了口,稻禾枯黄,象火烧过一样 。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请求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 。
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却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赶到衙门里来,要求大老爷放西湖水,有的喊:“青天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吧!”有的喊:“大老爷,再不放西湖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那位大老爷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亲自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对百姓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龙就没有地方栖息啦!” 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绺长须的.老汉,不慌不忙地反问道:“鱼龙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 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道: “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 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 “谁说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大老爷想说的是对自己的官运不利,怕说得太露骨了,触犯众怒,就把当今皇上抬了出来,吓唬吓唬老百姓 。谁知那老汉一听这话,更生气了,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道: “皇上与百姓相比,哪一个要紧?假如没有百姓种稻谷给他吃,做衣服给他穿,他还当得成皇帝吗?” 周围的百姓们,听了大老爷的话,条条无理,早想大骂他一顿;现在听了这位老汉的话,驳得句句有力,都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说得对!他说得有理啊!” 大老爷早已气得浑身发抖:“你,你是哪一个?胆敢当众顶撞老爷,煽动百姓!” 那老汉又微微一笑,说:“问我哪一个?我就是白居易!” 大老爷一听,原来新上任的白居易到了 。
这老头儿,当今皇上也怕他三分,不好硬顶,连忙打躬作揖地说:“原来是新任的刺史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远迎,当面谢罪 。请,请到衙内休息一下 。” 老百姓听说这老汉就是白居易,有的还读过他关心百姓的诗篇,都说:“白居易来做我们的父母官,我们的农田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绿绿的西湖水,哗哗地流进了附近的农田,干枯的稻禾,象喝上了甘露,“唰”地一下子直起了腰 。百姓们望着哗哗的湖水,流进自己的农田,兴奋得掉下眼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