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吗?如今家庭幸福,职业是什么?( 四 )


每天 , 她总是早早出发上学 , 到达学校后便马不停蹄打开课本进行预习 , 或许除了她之外 , 没人知道 , 小姑娘朗朗的读书声曾唤醒过多少个山里寂静的清晨 。幸运的是 , 父母对女儿的学业也十分支持 , 虽然苏明娟中途曾因家境困难而辍学 , 父母还是咬牙坚持 , 全家省吃俭用 , 终使她得以重返课堂 。而苏明娟对学业的坚持 , 也帮助她等来了那个改变命运的瞬间 。
1991年4月 , 摄影师解海龙为拍摄希望工程主题照片 , 来到了金寨 , 走进了某个破烂不堪的教室 。当时年仅八岁的苏明娟尚在教室里认真学习 , 听到有人来了 , 便无意识抬起了头 。而敏锐的解海龙瞬间便被她那双清澈有神的眼睛吸引了 , 提出要为她拍一张特写 , 而苏明娟在得知摄影师叔叔为自己拍照片的目的是号召社会爱心人士为像自己一样的贫穷小朋友捐款 , 而在捐款到达一定数额后 , 小朋友们都能进入课堂好好学习 , 她选择了积极配合 。
于是 , 小姑娘在解海龙摄影师的指导下 , 摊开了桌上的课本 , 握紧了手中的铅笔 , 摆好了伏案的姿势 , 望向了对方手中的镜头 。“咔嚓”一声 , 她那双充满求知欲的清澈的大眼睛 , 就这样被解海龙的摄影机记录了下来 。后来的故事便人尽皆知了 , 苏明娟的这张照片 , 被命名为《大眼睛》 , 一经发布 , 火遍全国 。当时 , 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尚不发达 , 但在全国报社 , 电视节目铺天盖地的转载宣传下 , “大眼睛女孩”很快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 无数爱心人士在看了这张照片后深受感动 , 慷慨解囊 , 加入了希望工程的队伍中 。
无数家长在看到照片后被深深打动 , 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如图中的女孩一样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学业 。《大眼睛》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 而“一夜爆红”的苏明娟 , 也因此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反哺社会苏明娟的一夜爆红为安徽金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善款 , 孩子们几乎是瞬间便拥有了曾经梦寐以求的干净整洁的教室 , 而这也成为了他们继续日后的学习的重要保证 。身处光芒中心的苏明娟自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 名利纷至沓来 , 14岁那年 , 苏明娟甚至被邀请前往北京参加会议 。
但这个天真单纯的小姑娘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名气冲昏头脑 , “知识就是力量”依旧是她心中挥之不去的信念 。她还是如往常般 , 上学、放学、读书、写作业 , 勤勤恳恳 , 一丝不苟 , 从小学到中学 , 直到她2002年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系 。大学期间 , 苏明娟不曾有过挥霍 , 依旧勤工俭学 。学校方面得知她家境不好 , 特意为她发放助学金 , 她却分毫不取 , 将助学金悉数转给了其他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 。
她能做到这一点 , 已是实属不易 , 却不曾想幼时受人帮助的经历亦在她心中埋下了善根——在勤工俭学之外 , 苏明娟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 积极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她甚至在暑假期间与同学们一同回到了安徽金寨进行义务支教 , 看着家乡这些天真可爱 , 活泼烂漫的孩子们 , 苏明娟仿佛看见了当初的自己 , 她懂得孩子们笑容背后因家境贫寒而留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 她更懂得孩子们身在泥泞 , 却不忘仰望星空的真挚渴望 。而正因为懂得 , 所以她选择我倾尽全力 。
大学毕业后 , 苏明娟顺利地进入了银行工作 , 成为了山沟沟中飞出的“金凤凰” 。而无论这只“金凤凰”飞得再高再远 , 她也始终不曾忘记自己的来处与曾栖息的树枝 。于是 , 在挣得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后 , 她毫不犹豫的将这笔钱捐给了希望工程 , 并在之后的每一年都定期捐款 , 从未间断 。
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海 , 到如今 , 她为希望工程捐出的善款总额已是十分可观 。“投我以木桃 , 报之以琼瑶 。”这首古老的歌谣自《诗经》中走来 , 在无数日月的潜移默化下悄悄融进了苏明娟的血脉 。在她的身上 , 我们似乎能感受到 , 在以“琼瑶”回报曾帮助自己的希望工程的时候 , 苏明娟本人亦成为了这样一块“琼瑶” , 而这一“滴水之恩 , 当涌泉相报”般的传统美德 , 正是她身上淡淡的人格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