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二 )


它们躺在某些古代的典籍和文献中,或者在文学作品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光顾,它们可能也没有机会光临 。②人们有理由质疑出题人的意图:那些古怪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选手们,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一部分比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即除了比赛上的意义,它们还有深刻一点的文化意义吗?③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有点自然淘汰的意味 。孤立地说,哪些僻字对今人有意义,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特别的功用,那是无稽之谈 。
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特定的语境,文字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的,也难说今后会派上什么用场;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创造能力 。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词,记录了我们古人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也表明人类文化演进的复杂性和彼此的不可替代性 。④我想,随着汉字听写比赛的深入,古奥冷僻的词语或许也会不甘寂寞,纷纷登场 。作为一档竞技节目,我认可这样的说法,即听写那些相对常用的而又容易读写错误或互相混淆的词语,对于规范我们的语言更有帮助 。
毕竟僻字不是为了竞技节目而存在的 。“汉字听写”比赛也许只会时兴一阵,而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会长久流传下去 。⑤没有进入日常生活用语的僻字,像是古董 。
【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除了供摆设、观赏,古董大多数时候是压在库房的,僻字的情形也相似,压在古文献和辞书中,难见天日 。不过有些也许还能重新融入我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之中 。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有 。
高二语文阅读训练题

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文章插图
阅读题考试内容多变,下面是高二语文阅读训练题,欢迎练习 。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
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
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
”(《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