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六 )


接着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有谋略,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
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 。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有谋略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 。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
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
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 。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给 。
草船借箭教学综合评价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文章插图
草船借箭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 。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 。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 。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 。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
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 。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 。
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 。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 。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 。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