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传统节日( 三 )


壮族有什么节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

文章插图
壮族是什么节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

文章插图
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
一.初二 , 共3天 , 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 。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
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 , 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 , 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 , 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 , 除了走亲访友 , 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
除夕
家家杀鸡杀鸭 , 蒸制扣肉、粉精肉 , 制做叉烧肉等等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 , 有老人的家庭 , 会炖猪脚、炖整鸡 。
米饭要做得很多 , 剩到第二天吃 , 象征着富裕 。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岁 , 直到半夜鸡叫 , 燃放鞭炮 , 除旧迎新 。过去 , 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 , 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 , 把牛魂招回来 , 新的一年开始 , 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 。
“招牛魂”开始 , 有的人家敲锣打鼓 , 吹萧吹笛 , 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 。壮家包粽子过年 , 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
正月初
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 。
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 。粽有大有小 , 大的一二斤重 , 小的二三两 , 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 , 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 , 但要有馅儿 。
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 , 挟在粽心里 , 煮熟后 , 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
壮斿有什么节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

文章插图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 , 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 , 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 。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
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 , 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 , 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 。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 有二三句的 , 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 。有盘歌(或称“猜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 , 等等 。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 , 托物取喻 , 以猜谜、盘问的形式 , 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 。
传说唐代有个著名的女歌手刘三姐 , 创造了声调悠扬、寓意深远的歌谣 , 歌颂人们从事劳动和爱情的幸福 , 揭露上层统治者的贪婪与不仁 , 因而至今仍得到壮族人民的传颂 , 被称为“歌仙” 。壮族有定期聚会唱歌的传统 , 而且唱歌的地点也比较固定 , 这种集体唱歌的特定场所叫“歌圩” 。其早期历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时期 , 源于先民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和丰收的宗教活动 , 而后逐步演变成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 , “以歌代言”、“以歌择偶”的一种社交活动 , 又进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 。
每到圩日 , 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 , 都盛装汇集于此 , 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节 。1984年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
“牛魂节” , 又称“牛王节”、“开秧节” 。
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 , 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 , 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 。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 , 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 。人们感激他的功劳 , 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 。
这一天 , 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 , 并修整牛栏 , 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 , 到牛栏旁边祭牛魂 , 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