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交通状况如何?有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

我国社会交通状况如何?有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

我国社会交通状况如何?有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

文章插图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 。再次,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过量的交通,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 。
然而,公共交通优势的发挥程度及效果取决于公共交通事业的经营状况 。如果公共交通经营不善而使得载客率大大降低,不仅难以发挥出公共交通工具缓解道路紧张的局面,同时也会削弱公共汽车在能耗上的优势,从而会对城市交通结构体系的演变产生不利影响 。制约我国公共交通发展分析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还存在着承载率低,公交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多数城市居民乘坐公交出行比例在30%左右,同纽约(86%),香港(90%),伦敦(80%),东京(93%),新加坡(74%)等地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
究其原因,从表面来看,在于我国多数城市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包括乘车费用、乘车时间、舒适程度、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等)发展较为滞后 。而进一步分析,制约我国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存在着政府垄断和企业垄断的低效率,竞争机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一直实行“计划上面给,资金上面拨,价格上面定”的国家垄断经营的模式 。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产权不仅关系非常模糊,而且由于垄断经营缺乏竞争而使得公交服务成本不断上升,服务质量不断下降,经营性亏损不断加大 。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都进行了包括明晰产权关系,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在内的公共交通改革 。然而,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目前公共交通事业仍存在着政府及其公共部门的过度垄断现象 。
从产权结构上来看,近年来政府虽然放松了一些基础设施的生产规制,允许新企业进入,但是公共交通市场中国有公交企业仍占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公交领域中产权单一的市场结构 。同时,国有公交企业一般隶属于地方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企业发生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行政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 。其次,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着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公交管制改革滞后,这也导致了我国公交行业发展的低速进行 。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共交通事业通过市场化改革、引入民营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市场,也取得了许多较好的成效 。鉴于新的市场环境以及公交服务公益性、稳定性、福利性的特征,在公共交通领域采取全盘市场化实际上并不可取,必须通过有限市场化才能实现最高的社会效益 。同时,这个有限开放的市场必须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然而,与市场化的发展相比,政府对于公共交通行业的监管制度方面的建设很明显较为缓慢,不仅尚未制定较为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缺乏法规政策作为监管依据,也未建立职责明确的监管机构和较为完善的对监管机构进行监督的社会监督体系 。
除了监管体制的严重缺位,我国公交行业管理体制还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情况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管理是多个部门同时进行,如城管局、交通局、规划局等 。有了问题,推诿扯皮;有了利益,你争我抢 。这造成的结果是线路规划混乱,市场割据局面严重,一个城市有的地方公交车投放过量,有的地方公交车又不能开进去 。
虽然多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有其自身优势,但是如果这种体制建立在职责划分不清、职能交叉重叠的基础上,就会导致政府管制的低效率 。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供给仍主要由各类国企事业机构垄断,私人部门和外国资本因严格的政府管制和行政审批制度难以进入 。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公共交通行业的民营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当然,这也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建立起来的基础之上 。
其次,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公共交通行业企业活力 。尽管我国公交行业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引入了竞争,但是国有公交企业独家经营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变,竞争难以有效进行 。全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大多是还是实行政企合一的垄断经营,政府既是公交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同时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