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扣扣案件在早年间引发社会关注,这起案件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二 )


另外,对于20年的旧案,我们不能只管判而不处理其他因此产生的问题,特别是有可能出现冤家错案的时候 。我们的司法公开,我们的判后释疑工作,合理的申诉及救济途径及救济方式,对于解决矛盾的重要性。再是,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也是至关重要 。
年少的张扣扣目睹了自己的母亲因与他人纠纷而丧命,这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心理冲击和心理伤害,最后需要20年后惨痛命案来结束,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教训 。当然,这期间可能也跟张扣扣自身的经历有关系 。以检察院起诉意见书对张扣扣所作的背景调查 。
张扣扣自己也供述,在外打工好多次被骗,生活工作也不太顺利 。这个 社会 没有人情味,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感 。从被骗以后,我不相信任何人,我只相信钱,因为钱是万能的,思想压力非常大,经常晚上睡不着觉 ” 。各种因素参杂一起,最后也是本案发生的因素之一 。
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培养及塑造,也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 。张QQ一案暴露出一个问题,当年杀害他母亲的凶手只有17岁,不满18岁,判了七年,赔了9000多,是有法律依据的 。法律既然已经判了,两家在行动上虽然没有什么,但心里面是不是真正的服了?很难说 。表面上没什么,心里面多少还是觉得判罚不公 。
张QQ当年还小,那他怎么就有了这颗仇恨的种子?是他亲眼所见母亲惨死,并在心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只是当时因为年幼力所不能及,所以一直等到案发,还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有人灌输母亲死了,凶手只判了七年,七年后出来照样活的自在,母亲却没了,灌输的是不对等、不公平,所以张QQ不惜赴死也要复仇的信念愈发变得坚定 。这个可以从张QQ交给他父亲四万块钱养老得到验证 。问题是当法律的判决和人的心理天平失衡时,如果在判决后能持续不断跟上对受害人的心理疏导,可能这样的悲剧可以不发和少发,大家觉得呢? 我认为两家老人都不压事导致杀人恶果 。假设张扣扣母亲当年不那么泼妇也不会给自己儿子留下那么大仇恨,再者王家老人也是混,明知自己儿失手将人打死,且法院判八年,3年就出来,自己心里应该明白怎么出来,不好出点钱安尉一下张家道个谦让张家心里找个平衡 。
不就把事化小吗 。所以王家老人该死,且王家老大是政府要员 。也是不懂亊,也可能以为自已有权,张家奈何不了王家吧,最后导致张扣扣为母报仇 。
虽意料之中,但结果来的这么快,还是让人不胜唏嘘 。这注定是一个死扣 。事实上他的行为背后是否存在着珍贵的传统美德、最真的 情感 ,或是世人的同情,都与他违法的行为无关 。
武侠里的“快意恩仇”,臆想下就好 。没有谁愿意真的生活在那种环境下 。一个文明发达的国家必然是以法治国 。既然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安宁,就得接受法制的管理 。
他的复仇,其本质就是故意杀人,无论他的行为是孝、是义 。判他死刑,这就是法! 我没有经历过他的痛苦,所以我没有资格劝他大度;但既然希望别人施暴后死刑,就不能奢望自己施暴后逃脱死刑 。血亲复仇这事讨论了几千年,并没有人人信服的结论,当道德陷入困境,唯有法才能制止这种无限循环 。
我理解这种结果,但让我去谴责他,我无论如何也开不了这个口 。张扣扣走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如何才能让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我想,这才是真正应该深思的问题 。1,做人做事要留余地,不可太绝,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结出凶残的苦果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私力复仇还是出于什么目的,触犯法律就要接受制裁 。
3,公正的判罚可以减少私力复仇 。至于对张扣扣案的理解,我们这些局外人恐怕看到的也只是皮毛,每个人可能都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不说别的,张扣扣的父亲在儿子死后拒绝把骨灰接回来 。
张父的行为也很难按照正常逻辑来解释 。不过,我们不是当事人,也很难理解? 。
张母案最新消息?

张扣扣案件在早年间引发社会关注,这起案件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中国长安网今日(23日)辟谣称,此前有媒体报道了题为《汉中“2 ·15杀人案"续:官方通报称嫌疑人对母亲被杀怀恨在心,陕西高院已委托汉中中院合议庭对当年案件再次合议》的消息不实 。陕西高院并未委托汉中中院对当年张扣扣母亲案件再合议 。


而@中国长安网今日则直接进行了辟谣,陕西高院并未委托汉中中院对当年张扣扣母亲案件再合议!该媒体此前报道消息不实!请各位不信谣,不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