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七夕节的来历。( 二 )


大约正因如此吧 , 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 , 天上繁星闪耀 , 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 , 在河的东西两岸 , 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 , 隔河相望 , 遥遥相对 , 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 , 是民间的习俗 , 相传 , 在每年的这个夜晚 , 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 , 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 , 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 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 , 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 , 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 , 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 , 摆上时令瓜果 , 朝天祭拜 , 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 , 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 , 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 , 所以 , 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 , 夜静人深时刻 , 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由来 七夕 , 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 ,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 , 人俱习之”的记载 ,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 , 至少在三四千年前 , 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 , 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 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 , 合称二十八宿 , 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 , 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 , 又称魁首 。
后来 , 有了科举制度 , 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 , 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 , 又称“晒书节” , 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 , 月和日均是“七” , 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 , 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 , 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 , “七七”又有双吉之意 , 是个吉利的日子 。
在台湾 , 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 , 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 ,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 。
“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 , 浪漫而又严谨 , 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与“妻”同音 , 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节别称】牛郎织女(刻纸)一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 , 故称 , 也称重七 。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 , 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 , 以至满天飘香 , 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 , 一年才能一相遇 , 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 , 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 , 故称女节 , 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 , 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 , 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 , 故称 。
七夕节习俗 《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 , 始于汉 , 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 ,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 , 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 , 七月七日 , 宫人多登之穿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