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信纸尺寸是多少?( 二 )


3、再用胶水或浆糊把信封封好,信封上一定要把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字和地址写清楚,否则无法投寄 。
4、邮票到邮局去买,如果收信人和你住在一个城市,也就是说本市寄信,贴8毛邮票,如果寄到中国国内其他地方,贴1.2元邮票 。(信不能超过100克) 。往国外寄信,又是另外问题了 。
有谁知道信纸信封的规格?常见的尺寸
标准尺寸:90mmX54mm 90mmX50mm 90mmX45mm 。
但是加上出血上下左右各2mm,所以制作尺寸必须设定为:94 x 58mm 94mmX54mm 94mmX48mm 。
这是普通的大小,有些比较贵重,比如一些名流的都是经过特殊设计的 。
标准信纸尺寸
信纸便签印刷: 大16K 50本起印刷 其他尺寸 300本起印刷
信纸标准规格尺寸: 大16开 21×28.5cm 正16开 19×26cm
大32开 14.5×21cm 正32开 13×19cm
大48开 10.5×19cm 正48开 9.5×17.5cm
大64开 10.5×14.5cm 正64开 9.5×13cm
信封常用纸张: 70K胶版纸 80K胶版纸
我国邮局标准信封尺寸
2004年6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国家信封标准,市民使用的信封(GB/T1416-93标准生产的)仍然可以沿用到2005年6月,但是信封生产厂家6月1日后必须停止使用现在的信封标准 。以下为GB/T1416-2003中国国家标准信封尺寸的资料:
新 标准调整了信封品种、规格,修改了信封用纸的技术要求,规定了邮政编码框格颜色,航空樗色的色标,扩大了美术图案区域,增加了寄信单位的信息及“贴邮票 处”、“航空”标志的英文对照词,完善了试验方法,补充了国际信封舌内的指导性文字内容 。新标准对信封用纸的耐磨度、平滑度、强度、亮度等作了严格的规定 和要求 。
国 内 信 封 标 准
代号 长(mm) 宽(mm) 备注
B6号 176 125 与现行3号信封一致
DL号 220 110 与现行5号信封一致
ZL号 230 120 与现行6号信封一致
C5号 229 162 与现行7号信封一致
C4号 324 229 与现行9号信封一致
国 际 信 封 标 准
代号 长(mm) 宽(mm) 备注
C6号 162 114 新增加国际规格
B6号 176 125 与现行3号信封一致
DL号 220 110 与现行5号信封一致
ZL号 230 120 与现行6号信封一致
C5号 229 162 与现行7号信封一致
C4号 324 229 与现行9号信封一致
怎么折信纸放进信封折信纸放进信封,共分为四个步骤,以下是将折信纸放进信封的详细操作:

操作/步骤
1
折叠成三角形
取一张纸,向下面折叠一个三角形状 。
2
对齐折叠
换个方向,将侧边与对边对齐折叠 。
3
再次折叠
再折叠一次,保证两次折叠达到上方三角形的交点处 。
4
将棱角压实
多余的角塞进空隙中,将棱角压实即可 。
END
总结:以上就是关于怎么折信纸放进信封的具体操作步骤,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古人在写信上有什么讲究的地方?写信、信封或信纸等方面有什么学问?【标准信纸尺寸是多少?】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叫“书信” 。今天我们书信二字连用,所指就是信件之义,简称一下,就是“信” 。但是在古代所说的“书信”则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不妨翻一翻历代的著名书信,看看它们的题目,兹举数端如下:范蠡《遗大夫种书》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苏轼《与秦少游书》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宗臣《报刘一丈书》 章炳麟《与康有为论革命书》 林觉民《与妻书》不难看出,这些“书信”都以“书”字结尾,诚然,也有不少书信不以“书”字为结尾,如吴质《答魏太子笺》、王羲之《答会稽王笺》、鲍照《请假启》等等,但毋庸置疑,以“书”字结尾的仍是主流 。其实在古代,今天意义上的“书信”并不能简称为“信”,而是要简称为“书”,如《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 。那么,“信”又指的是什么呢?在“书信”这组概念里,“信”首先有“使者”的意思,如:《史记·韩世家》:“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 。《三国志·魏武帝纪·》:“(马)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闻人倓笺:“陈曰:‘断来信,谓谢绝媒人’ 。”这里的“信”都是使者的意思 。其次,我们还应了解古人投书寄信的习俗,投书自然就是投递书信,而寄信则是投书的同时寄以信物 。邓之诚《骨董续记》卷二“二娘子家书”云:“今寄红锦一角子,是团锦,与阿姊充信 。素紫罗裹肚一条,亦与阿姊,白绫半匹与阿娘充信 。……今寄团巢红锦两角小镜子一个,与外甥收取充信 。”此则家书出自敦煌写经表背,邓先生特意指出了“充信”是什么意思:“其曰充信者,皮日休答陆龟蒙诗云:明朝有物充君信,沈酒三瓶夜寄航 。白氏《长庆集》有《寄两榼与裴侍郎》诗云:贫无好物堪为信,双榼虽轻意不轻 。唐人寄书必致物料示信,明末人犹有书怕侑函,不知何时直目书札为信,而无充信之物矣 。”(邓之诚:《骨董琐记》,邓珂增订点校,中国书店1991年7月,第318-319页 。)据敦煌材料与唐人诗作可知,彼时之“信”确有“信物”之意 。不过,邓先生说“不知何时直目书札为信”,我们似乎还可进行一些补充:《梁书·到溉传》:“因赐溉《连珠》曰:‘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 。’” (唐)李绅《端州江亭得家书》:“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万金 。”“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中“书信”与“腾文”相对,故知此处“书”字当为动词,而“信”字则有“书信”之意,至于“数行家信抵万金”自不必多言了 。这样看来,“信”指“书信”的说法当不晚于梁代,但什么时候全面取代"书“而成为”书信“的简称,就不得而知了 。“书信”在古代又称“尺牍” 。我们这里简单说一下尺牍范例 。尺牍这种文体其产生也久,千年间流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章法 。大体而言,一封完整的尺牍应该包括六个部分:称谓,开头语,正文,结束语,落款,信封 。以下分而论之:称谓:尺牍第一行应顶格写收信人的称呼,称呼之下接写敬语,比如给老师可以写“某某夫子大人函丈”,夫子是称呼,大人函丈是敬语 。又如给女生朋友,可以写“某某女史芳鉴”或“某某女史妆次“,女史是为称呼,妆次和芳鉴是为敬语 。开头语:开头语用于承上启下,进入正文 。一般的说,开头语有叙旧语、恭维语、启事语等几大类 。比如说叙旧语,给父母可以写“自违庭训,倏忽经月”,给同学可以写”山岳茫茫,时序频迁“等 。恭维语顾名思义,给商界可以说“辰维骏业日新,鸿禧云集”,给师长可以说“春风蔼吉,化雨温良”等等 。启事语则为“敬启者”之类词句,用以引领正文 。正文:正文即是尺牍要表达的内容,需要尤其注意的是“抬头”和自称 。“抬头”就是但凡出现对方的名字以及称颂的话语,不论本行写没有写完,务必另起一行书写 。过去还有所谓的“单抬”、“双抬”、“平抬”的说法,现基本不讲究了 。另外,凡正文中出现自称,字体要小一号书写,并且要偏右放置 。结束语:正文结束后,要另行书写“谨奉道安”(给长辈)、“敬颂时祺”(平辈和小辈)之类的结束语 。落款:落款分为具名和时间两部分 。具名包括自称、姓名、具名语三部分,如“弟云卿谨启”,弟是自称,云卿是姓名,谨启为具名语 。信封:信封上要注意如何称呼收信人,一般最好写成A先生B启,而不要写成AB先生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