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 , 严格了等级制 , 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 , 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 , 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 , 出现了“王道哀 , 礼义废 , 政权失 , 家殊俗”的社会现实 ,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 , “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 , 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 , 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 , 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 ,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 , “仁”是“礼”的内容 , 有了“仁”的精神 , “礼”才真正充实 。
在道德修养方面 , 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 , 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 ,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
他说:“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 , 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 , 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 在此基础上 , 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 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 , 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 , 更重身教 ,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
他爱护学生 , 学生也很尊敬他 , 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
- 宸汐缘原著小说介绍 作者是谁
- 碟的拼音
- 梦见死人是什么预兆
- 阿拉斯加吃了不拉屎怎么办 是不是你的喂食太荤了!
- 大恶司的背景故事是什么?
- 杨幂向工作人员鞠躬道歉的一段视频爆火,这是怎么回事?
- pe是否为食品级塑料
- 腻子粉添加什么不起泡
- sqr是什么车
- 航标卫浴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