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爸爸去哪了 类似爸爸去哪儿的综艺节目( 二 )


综艺的火热发展有一个侧面原因:影视行业遇冷 。2002年开始 , 电影行业维持着30%的增速 , 2016年 , 票房增速断崖式下跌 。2013年至2018年 , 海内电视剧交易额从95亿元增至260亿元 , 2018年后开始下滑 。“限薪令”“限古令” , 政策的刀子一直悬在影视之上 。“影视综”三者中 , 综艺的政策风险明显低于前两者 。
综艺的吸金能力毋庸置疑 。从最初正大集团冠名《正大综艺》 , 到2005年蒙牛酸酸乳冠名《超级女声》 , 综艺一向是广告主的心头好 。
最近几年 , 综艺冠名费更是水涨船高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因为是新节目 , 招商困难 , 最后999感冒灵2800万元捡漏成了冠名商 。没想到节目爆了 , 到2014年第二季时 , 《爸爸去哪儿》的冠名费超3.1亿元 。从这一年开始 , 国产综艺冠名费进入亿元时代 , 连新开播的网综《奇葩说》冠名费都达5000万 。2015年 , 头部综艺冠名费更是超5亿元 。2016年 , 老牌综艺《快乐大本营》冠名费涨至7亿元 , 《我是歌手第四季》冠名费达6亿元 , 这一年小米以1.4亿的冠名了《奇葩说》 。而这还仅是独家冠名费 。除此之外 , 还有“首席合作伙伴”“合作伙伴”“行业指定”等多种赞助方式 。
重金之下 , 综艺产业链也在这几年开始成型 。行业内有这样一条鄙视链:搞电影的看不起搞电视剧的 , 搞电视剧的看不起搞综艺的 。但这几年综艺实打实的吸金 , 几乎快抹平了这心理差距 。
站在综艺节目背后的各个工种 , 也开始走向台前 。综艺导演、综艺编剧、后期剪辑等 , 越来越多地被外界讨论 , 录制一期节目 , 动辄百人班底已经见怪不怪 , 综艺制作成本不输电影、电视剧 。
从2015年开始 , 由传统平台脱出的综艺人们开始成立自己的公司、工作室 , 接项目、拿投资 , 完成布局 。譬如由湖南台走出来的龙丹妮、都艳 , 都曾做过《超级女声》 , 她们和同样湖南台出身的雷瑛、孙莉垄断了网综选秀;曾做过魏文彬特助的李炜 , 2015年成立了银河酷娱 , 旗下是《每天向上》和《越策越开心》团队 , 2016年拿下超亿元融资 , 2017年、2020年分别拿下2亿、4亿融资;由央视出来的牟頔、马东成立了米未传媒 , 2016年拿下A轮融资 , 投后估值20亿元……
综艺的火爆也反映在“综艺咖”的收入上 。
2012年 , 湖南台开播了一档模拟综艺《百变大咖秀》 , 捧红了一个约等于过气的艺人——大张伟 。同样通过综艺翻红的还有薛之谦 。2015年至2016年 , 薛之谦上了31档综艺 , 大张伟上了29档综艺 , 成为当之无愧的“综艺之王” 。
2016年 , 有人在知乎提问:大张伟挣到一个亿了吗?按网传大张伟2012年报价20万每期、2016年报价40万每期来算 , 这个小目标应该是已经达成了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蔡康永在《康熙来了》的工资:每集12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2.7万元) , 一个月22集 , 近12年 , 算下来 , 大约是3.8亿新台币(人民币7500万元) , 而加入《奇葩说》第一季时 , 蔡康永的片酬据传是8位数 。
不过 , 与一二线大咖们相比 , “综艺咖”的综艺收入还只能算是毛毛雨 。“限薪令”虽然限制了演员的片酬 , 但并未限制演员的综艺收入 。连范冰冰都在2015年加入了浙江卫视的一档综艺《挑战者联盟》 , 网传范冰冰的综艺报价是6000万每季 。还有的艺人是按天算 , 几百万一天 。
韩国综艺一期节目出演人员的总薪酬比为30%-40% , 连国民MC刘在石一集的薪酬也不过6万人民币左右 。薪酬最高的反而是综艺编剧 , 占全部制作费的1/3 。而中国综艺制作费60%以上都被演出人员拿走 , 有时明星还参与分成 。因为人们看综艺 , 主要就是为了“看明星” 。
综艺这块热土上 , 不仅为明星们提供了立人设、洗白、延续热度的机会 , 还给出了真金白银 。狂奔过后 , 一片狼藉 。
2018年9月 , 综艺限薪令严控综艺节目艺人的片酬 , 每期节目艺人总片酬不能超过80万元 , 常驻嘉宾一季片酬不能超过1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