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甄的甄 甄怎么读( 二 )


各个版本的洛神赋图
甄氏与曹植的暧昧故事,则因唐代李善注解《文选·洛神赋》而起 。
李善转引《记》称:曹植曾向甄逸之女求婚,曹操却将甄氏许给曹丕 。甄氏被郭皇后谗言害死,曹丕悔悟,将甄氏的玉镂金带枕赠予给了曹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曹植离京途中,经过洛水,恍惚间见到甄氏送枕托心,自称“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 。甄氏说完即消失不见,又遣人献明珠,曹植回赠玉佩,悲喜交加,有感而发,遂作《感甄赋》 。后来魏明帝见到赋文,为了掩盖母亲的绯闻,改名为《洛神赋》 。
并非洛神原型
曹植与洛神宓妃
甄氏真的是洛神原型吗?她真的与曹植有感情戏吗?
后世演绎的文艺作品很多,但他们真没戏,罗贯中《三国演义》都不敢这样编 。
清代学者何焯认为,史书没有记载曹植求娶甄逸女之事,李善所引的《记》应该是唐传奇《感甄记》,纯属小说杜撰 。《感甄记》影响甚广,李商隐《无题》借用此典故:“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东阿王》又叹曹植没能争得储位,“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
再说,建安九年破邺城时,曹植才十三岁,假如是向甄家求婚,应该还在甄氏嫁袁熙之前,那时曹植可能才几岁 。求婚之事纯属唐小说家胡乱编造,送枕之事也前后矛盾 。前已讲曹丕将甄氏枕头送给曹植,后又讲在洛水上遇甄氏送枕托心,到底是曹丕赠予还是甄氏的神魂赠予?
唐传奇中讲甄氏情事的还不少,另有一篇名《萧旷》,讲述隐士萧旷也在洛水碰到甄氏 。问曰:“或闻洛神即甄皇后,谢世,陈思王遇其魄于洛滨,遂为《感甄赋》,后觉事之不正,改为《洛神赋》,托意于宓妃,有之乎?” 女曰:“有之,妾即甄后也……”甄氏称自己因倾慕曹植才华,被魏文帝赐死 。甄氏离开前也如《洛神赋》故事,赠予萧旷明珠和翠羽 。
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卢弼等一批学者,都认为甄氏与曹植绝无可能有故事 。曹植写《洛神赋》本意和屈原、宋玉的“楚辞”类同,都是托辞宓妃以“寄心君王”,自序中也说“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朱乾:“《文选·洛神赋》注载子建感甄事,极为荒谬……小说家附会‘感甄’,李善不知而误采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 。”潘德舆:“致使忠爱之苦心,诬为禽兽之恶行,千古奇冤,莫大于此 。”
《洛神赋图》(局部) 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画 。
兄长赠予嫂嫂的枕头给弟弟,何焯认为,“里巷之人所不为,况帝又猜忌诸弟” 。曹植备受曹丕父子猜疑,被困于封地,一举一动都被朝廷监视,他一直上书恳求重用,抑郁不得志,忧虑恐惊,哪还有胆量以“感甄”为题作赋?叔嫂私通,有违人伦,是“禽兽之恶行”,就凭“感甄”二字,曹丕或曹叡就可以“大不恭”治曹植死罪 。宋人刘克庄说:“《洛神赋》,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以实之 。使果有之,当见诛于黄初之朝矣 。”
另一种观点认为,《洛神赋》之前名为《感鄄赋》,是黄初四年(曹植自序误作黄初三年),曹植离开鄄城,由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时所作 。曹植当年进京朝拜后,就要返回新的封地雍丘,感伤自己连年迁徙,备受猜疑,怀才不遇,遂作《感鄄赋》 。三国之前,“鄄”与“甄”相通,都读juàn,东吴避孙坚讳(吴人读jiān、juàn音近),改“甄”为zhēn音 。魏明帝为母亲讳,或避免“感鄄”被解读为“感甄”,才改为《洛神赋》 。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洛神赋》并非寓意君臣大义,但其中洛神形象原型也不是嫂子甄氏,而是曹植亡妻崔氏 。崔氏因穿了华丽的锦绣,被曹操赐死,借此打压曹植和崔琰一族 。曹植从此失去储位,多年没续正室 。《洛神赋》“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悼良会之永绝”“哀一逝而异乡”,都是在怨恨夫妻正当盛年,天人之隔 。而“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更是写明了丧偶之痛 。
“杀母留子”
甄氏嫁给曹丕后,生魏明帝曹叡和东乡公主 。卢弼《集解》认为,曹叡不是曹丕之子,乃是袁熙遗腹子 。正因为有此疑虑,魏明帝久久不能被立为太子 。
甄后被赐死
甄氏无疑是被曹丕赐死的 。《甄后传》称“赐死”,《明帝纪》称明帝“以其母诛,故未建为嗣”,《晋书·阎缵传》“魏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方伎传·周宣传》载,“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 。’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人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