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朱彦夫14岁参军17岁赴朝,在朝鲜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后来怎样了?( 三 )


办理完退伍手续后 , 朱彦夫离开了荣军休养所 , 拖着伤残之躯回到了老家沂蒙山 。
【历史故事】朱彦夫14岁参军17岁赴朝,在朝鲜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后来怎样了?
文章图片
发光发热的后半生
1947年朱彦夫参军入伍 , 直到1956年才终于回家 , 虽然他的身躯遭受重创 , 但他仍有满腔的热血 。 当朱彦夫回到张家泉村后 , 悲痛的母亲劝她再回到休养所去 , 因为她也无力照顾重残的儿子 。
为了不让母亲担心 , 朱彦夫谎称回休养所 , 但他却趁机将自己关在了小屋里练习自理能力 。 吃饭、穿衣、喝水、拆装假肢等等 , 经过近一年的苦练 , 他终于有了基本的自理能力 。
1957年 , 这一年对于朱彦夫来说 , 堪称是双喜临门 。
朱彦夫的善举感动了镇子上的一位叫陈希永的女护士 , 当她得知朱彦夫在朝鲜战场的英勇事迹 , 很是敬佩 , 于是便主动来到了朱彦夫家里 , 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 慢慢的两个人产生了好感 , 最终结为夫妻 , 相濡以沫数十年 。
【历史故事】朱彦夫14岁参军17岁赴朝,在朝鲜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后来怎样了?
文章图片
除了新婚之喜之外 , 1957年村子换届选举时 , 大家一致推荐朱彦夫当选村书记 。 而朱彦夫也没有推辞 , 他早已经下定决心带村民们发家致富 。
张家泉村就是一个典型的沂蒙乡村 , 村子三面都是山 , 土地又少又贫瘠 , 老百姓们都是靠天吃饭 , 碰上好的年份 , 勉强能吃上一口热饭 , 但是碰到灾荒之年 , 全村人就只能出去讨饭 。
人们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 朱彦夫也知道知识对于农民的重要性 。
于是 , 朱彦夫决定取出自己的退伍费和补偿金 , 在村里创建一个图书馆 。 他先是到镇上买了几百本书籍 , 然后又找好了地方 。 但是在打书架时却犯了难 。
那时 , 村里的条件是异常的艰苦 , 要什么没什么 。 不得已 , 朱彦夫打起了母亲棺材板的注意 , 但是母亲哪能同意 , 便对他说:
“什么都可以依你 , 就这个不依你!”
朱彦夫无奈下 , 动了“心眼” , 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 , 谁来了都不理 。 母亲都是心疼儿子的 , 看着儿子这样折磨自己只得答应了他 。
【历史故事】朱彦夫14岁参军17岁赴朝,在朝鲜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后来怎样了?
文章图片
就这样 , 村里第一个图书馆建成了 。 刚建成时 , 村民们看热闹似的都往图书馆里钻 , 但没多久图书馆就冷清了起来 。 因为 , 村里的人没几个识字的 , 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
为了改变这个情况 , 朱彦夫又自掏腰包在村里建了一所夜校 。 他自己担任教员 , 教乡亲们识字 。
一开始 , 乡亲们还不太愿意 , 但是朱彦夫对他们说:
“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 我们村几百口人连个高小生都没有 , 不要说科学种田了 , 连记个账都做不到 。 而且没有文化也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 我以前也没有文化 , 是在受伤后慢慢学的 , 只要我们肯下功夫 , 学习并不难的 。 ”
在朱彦夫的劝解下 , 村民们白天在地里干农活 , 晚上就到夜校里学习知识 , 慢慢的村民们几乎全都告别了文盲 。
【历史故事】朱彦夫14岁参军17岁赴朝,在朝鲜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后来怎样了?
文章图片
从1957年一直到1982年 , 朱彦夫在村支书的位置上干了整整25年 。 他带领着村民们治山 , 治水 , 造田 , 架电 , 一个个都是大工程 , 都是村民们想都不敢想的工程 , 但是在朱彦夫的带领下 , 大家攻坚克难 , 完成了这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 。
在这25年的时间里 , 村子里新增数百亩粮田 , 9口水井和3个大口井(东西24米 , 南边33米 , 深6米)以及一个1500米长的灌溉水渠 , 山上的苹果树和花椒树也让荒山长出了摇钱树 。
在1978年 , 村子里还通上了电 , 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 这是朱彦夫跑了整整7年 , 自筹器材才建成的 。
张家泉村在朱彦夫的带领下越来越好 , 越来越富裕 。 但是东奔西走 , 用坏好几副假肢的朱彦夫 , 却再一次病倒了 。
【历史故事】朱彦夫14岁参军17岁赴朝,在朝鲜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后来怎样了?
文章图片
1982年 , 因为身体和疾病的原因 , 朱彦夫再也无法担任村支书了 , 于是他主动让贤退了下来 。 但是在之后的时间里他也没闲着 , 而是选择将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全都用笔记录下来 。
1987年 , 朱彦夫开启了他的写作生涯 。 耗费了整整7年的时间 , 朱彦夫创作了两本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
这两本小说的书稿全都是朱彦夫一个人 , 一笔一画写出来的 , 因为学问不高 , 他为此翻烂了4本的字典 , 还用坏了几十支笔 , 用掉了半吨多的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