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红绿彩玩具人型 。 白胎泛黄(和粗白瓷胎相比略显细腻) , 身宽4厘米 。 是否当地烧造 , 还有赖于以后的发现证实(图八 , 上) 。
匣钵以筒状为主 , 有小型的漏斗型钵 。 坩胎 。
文章图片
从遗址采集标本看 , 介休城瓷窑烧造规模较大 。 在烧造工艺上独具一格 , 支烧时采用了类似霍州窑和介休窑的白色锥型支钉支烧 , 但支钉较粗 , 不规矩 , 有3、4、5、6、7等多种 , 这是以前没有发现的(图一二) 。 霍州窑瓷器多采用附着于器底的锥型5支钉支烧 , 这是目前学界一致的看法 , 也是霍州窑的一大基本特征 。 介休窑除三叉支具和垫砂支烧外 , 三锥型支钉支烧也是一大特点 。 而介休城古瓷窑的发现 , 可能会对霍州窑以往以5支钉为主要支烧特征的遗物以及介休洪山窑以3支钉支烧为主要特征的遗物造成一些混乱 。 事实上 , 如果仅从支钉特征上看 , 介休城古瓷窑烧造器物中 , 锥型支钉泥质粗 , 泥中掺入了砂粒 , 制作时较草率 。 而霍州窑和介休洪山窑的支钉则泥质细腻 , 较介休城瓷窑的细致.在成品器物上 , 从介休城古瓷窑采集到的标本看 , 在支钉的安排上并没有规律可循 , 而霍州窑不论粗瓷还是细瓷 , 只有5个支钉 , 介休洪山窑有3个支钉 。 介休城古瓷窑粗白瓷多印花 。 细白瓷只见到少量标本 , 反而没有见到印花者 。 相反 , 霍州窑粗白瓷不见或极少见印花 , 细白瓷则多印花 。 介休洪山窑印花以细白瓷水平最高 , 粗瓷印花有黑瓷、青黄釉器物 , 粗白瓷则不见 。
以往文物市场上常常见到这类遗物一直不明窑口 , 有碗、盘、钵、罐等 , 况且这类器物数量较多 , 一直不知其烧造地点 。 介休城古瓷窑的发现 , 使得这样的粗瓷有了归属 , 为以往所见不明窑口的这类白瓷找到了烧造窑口 。 但介休城烧造的细白瓷因采集到的标本较少 , 还不能完全从介休窑、霍州窑等的细白瓷中分离出来 , 有的细白瓷可能需要在以后的发现中重新确定窑口 。
介休城古瓷窑遗物特征明确 , 时代当在金代晚器至元代晚期 。 和介休洪山(传统意义上的介休窑)窑金代晚期烧造的器物对比看 , 介休城古瓷窑烧造的器物明显要粗 , 时代上也应在洪山窑衰落以后 。 介休县在汉代时已设 , 但治所在现在的介休市东南15里 。 现在的介休市为唐代时所设的介州 。 宋金以降 , 这里一直是介休县的治所所在 。 在1218年 , 蒙古木华黎就破太原府 , 下汾州、平阳等地 , 因此 , 介休县当在同年归属元朝 。 由于在窑址堆积中采集到了具有金代晚期特征的红绿彩玩具 , 结合采集大量标本的特征 , 可知介休城创烧的时间当在元人灭金以后 , 也就是1218年以后 。 金代晚期介休窑(洪山窑)烧造衰落 , 正好和介休城内烧造业的兴起相衔接 , 这是介休城瓷窑烧瓷的时间上限 。 从所见器物标本大部分还保留的金代遗风看 , 可以排除其烧造时间在元代中期以后 , 因为元代中期的器物已经摆脱了金代的特征 , 虽然有的器物还具有早期的特征 , 但多数器物已经完全具备了元代的器物特征 。 由于缺少墓葬纪年资料的对比 , 介休城古瓷窑烧造时间目前可以初步界定在1218年至元代中期 。 从支烧情况观察 , 介休城瓷窑的烧造技术可能更多地来源于洪山窑 。
【【爱历史】简介介休市南街古瓷窑】介休窑(洪山村)是山西中部宋金时期烧造水平和质量较高的瓷窑 , 元明清以后一直烧造 , 但元代突然衰落 , 这虽然和北方瓷业的因战乱而整体衰落有关 , 但和烧造中心的转移可能也有关系 。 介休城南街烧瓷窑厂的发现 , 为我们研究山西地区陶瓷烧造以及陶瓷经济史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新资料 。
- 【历史故事】朱元璋残忍杀害功臣,有一位大将幸免于难,此人誓死捍卫云南
- 【爱历史】都说白起的死是咎由自取,是为什么?
- 【爱历史】为什么夺门之变发生时,身为兵部尚书、手握兵权的于谦不出面
- 【历史故事】他与刘备是生死之交,儿子却是灭蜀的功臣
- 【爱历史】朱棣继位后,为何杀了刘伯温的儿子
- 【历史故事】简介传说由神仙转世的五个人
- 【爱历史】男子拿“银星碗”鉴宝,称破百万不是问题,专家:碗底一片乌云
- 【历史故事】成吉思汗陵为何如此神秘?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
- 【历史故事】朱元璋夸大臣的儿子剑法好,为什么大臣砍了儿子的头后,又自刎?
- 【爱历史】梁山最后一战,扈三娘去找林冲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