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在古代考中状元刚开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职?( 二 )


【爱历史】在古代考中状元刚开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职?
文章图片
也正是宋朝这种对待科举的端正态度 , 以及对待人才的包容 , 使得当时真正做到了史书上所说的“野无遗贤” 。
而说回正题 , 如果在宋朝 , 有人高中状元后 , 会被授予多大官职呢?
一般来说 , 宋代科举中的状元 , 首次被授予的官职叫做“京官” , 当然 , 这个京官不是真的在京城里做官 , 而是一种品阶 。
这种品阶的好处就在于 , 在某个官位出现空缺的时候 , 有“京官”头衔的人可以自动替补 , 而不是像比“京官”低一级的“选人”那样 , 需要找到某个大官进行保举后才能出任 。
简单来说 , 就是我们现代公司里面的准正式员工 , 只要有岗位空缺 , 就可以直接补上 , 而那些没有考中状元 , 但成绩也不差的士子 , 就会成为“选人” , 类似于试用期员工 , 他们转正与否 , 除了看自身表现之外 , 还需要得到部门经理、总监的同意后方能转正 。
说白了 , 在宋朝高中状元 , 虽说不能马上当大官 , 但也算是踏上了升职的快车道 , 只要不犯错 , 那么将来出阁拜相都是早晚的事情 。
说完宋朝 , 我们再来说说明朝是如何安置状元郎的(元代很少开科举 , 所以直接略过) 。
明朝科举 , 首次开科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 明太祖朱元璋在当年下诏实行扩招 , 并且 , 在洪武十七年 , 朱元璋又规定 , 自此之后每三年举行一次科考 , 这规定成了定例 , 一直延续到清末 。
同样 , 明代科举大部分体系沿袭的正是宋制 , 初级叫做院试 , 即州县范围内的考试 , 考试成绩分为六等 , 其中考中最高等的人称之为秀才 。
并且 , 只有考中第一、二等的人 , 才有资格进行更高级别的考试 , 也就是乡试 。
所谓乡试 , 说白了就是省里组织的考试 ,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 由于一般都在八月举行 , 所以也称之为“秋闱” 。
而通过乡试的成绩优异者 , 便是我们熟悉的举人 。
考中举人后 , 就可以继续更进一步参加会试 , 会试就属于是全国范围的内地考试了 , 届时全国各地的精英们将会聚首京城一决高下 。
而最终 , 朝廷会通过成绩 , 在这些人中挑出三百个上下的精英出来 , 这些被挑出来的人 , 称之为“贡生” 。
贡生之后 , 便是殿试 , 殿试的主考官就是皇帝 , 三百名考生将会在大殿上接受皇帝本人的各种策问 , 而皇帝则会根据考生的表现 , 给出不一样的成绩 。
而殿试的成绩划分则分为三甲 , 一甲为最高 , 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 二甲则叫做赐进士出身 , 三甲叫赐同进士出身 。
【爱历史】在古代考中状元刚开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职?
文章图片
那么 , 殿试中成功夺得状元头衔的人 , 会授予什么官职呢?
一般来说 , 能获得状元头衔的 , 学问自然不会低 , 但由于需要历练 , 所以 , 通常都会被分配至翰林院 , 授予修撰一职(品阶为从六品) , 当时对这些人还有个称号 , 叫做“储才” 。
众所周知 , 明代的翰林院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 , 而从状元这个“储才”的称号上也能看出 , 状元去翰林院就等同于进了国家人才储备库 , 让他在那里熟悉国家的体系以及一些事务 。
而状元在这里需要做的工作 , 基本上就是“旁观朝政” , 等到熟悉到一定程度后 , 就会逐渐进入官员体系 , 最终靠着熬资历 , 说不定也会混进内阁 。
也就是说 , 明代的状元 , 在考中后一般都会进入翰林院 , 在这里担任从六品的修撰职务 , 成为皇帝的秘书之一 , 通过一定时间历练之后 , 再出任其他具有实权的官职 。
而到了清代 , 对待状元的安置基本上和明代类似 , 只不过清代对于翰林院进行了些许改革 。
什么改革呢?清朝的皇帝认为 , 明代翰林院系统过于封闭 , 这就导致在里面任职的人将来没有实政经验 , 所以 , 清朝虽设有翰林院 , 但大多数时候 , 会让翰林院的官员外出任职 。
当然 , 这些人所担任的职务 , 并不是封疆大吏或者实权职务 , 一般都会被授予某个地方上的学政、侍郎等官职 , 然后等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实务经验后 , 再从中挑选出能担任督抚、大学士的人才出来授予要职 。
最后 , 再来说说古代状元的命运 。
很多人都以为 , 只要考中了状元 , 那么飞黄腾达就指日可待 , 高官厚禄、香车美人自然也不在话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