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影片累计观影超2亿人次,总票房达97.79亿元 《长津湖》的成功密码( 二 )


在吴京看来 , 身为连长的伍千里像一个兄长 , 要照顾全连157名战士 , 希望他们安全回家 , “他背负了很多情感和责任 , 是一个内心很柔软、外表很刚强的人 。 ”
伍万里的扮演者易烊千玺在谈到伍万里这个角色时说:“战争让他蜕变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 他不再追求成为一名英雄 , 而是逐渐懂得了自己的使命 。 ”
在徐克以往的拍摄经验中 , 大多数情况下是导演提出想要的效果 , 再由演员去实现 , 而这一次拍摄《长津湖》让他体验了前所未有的感受 。 “演员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 , 往往是他们自己提出想要达到的程度 , 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验 。 我没见过哪个剧组的演员可以为了每一场戏不断讨论 , 他们和我沟通的频率几乎是每天一次甚至几次 。 ”徐克说 。
每天拍摄结束 , 演员们总会聚在一起讨论今天拍得怎么样、明天要怎么拍 。 “他们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集体 , 把生活里的情感带入电影 , 所以影片中的一举一动都非常真切 。 故事里的人物打动了每个人 , 拍好这部电影不仅是一份工作 , 更是一份职责 。 ”黄建新说 。
冲锋
“每个人都特别投入 , 拼尽全力克服了所有困难”
回想影片的拍摄过程 , “高难度”是导演们口中绕不开的词 。 有时算上工作人员有六七千人同时在现场工作 , 许多戏份涉及夜景 , 制作需要大量特效合成……一系列超出以往经验范畴的问题让拍摄遇到了不小挑战 。
黄建新举例:“比如坦克 , 我们的坦克道具是能跑起来的 , 坦克在拍‘仁川登陆’时是全新的 , 但后面要砸烂 , 如果协调不好 , 拍摄顺序错误 , 坦克就没了 。 ”
“寒冷是最大的问题 。 ”徐克说 , 为了让观众有更真实的感受 , 拍摄在极低的温度中进行 , “普通人连正常说话都困难 , 演员们则既要说台词又要表演 。 ”
此外 , 拍摄在风雪中战斗的戏份时 , 不能只靠自然风、自然雪 。 剧组中光吹风组就有3队人马 。 “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 每换一个场景 , 都要花很多人力和时间去布置造风工具 。 ”徐克说 , 更难的是造雪 , “片中时常需要飘在空中的、飘在背景中的、飘在人脸上的3种雪相组合 , 地面上的雪还需要考虑安全问题 , 要让演员站得住、能够顺利完成动作 。 ”
“3名导演极尽所能 , 每个人都特别投入 , 拼尽全力克服了所有困难 。 ”黄建新说 , “对抗美援朝历史极为熟悉的陈凯歌导演负责把握历史基调 , 将人物的刻画及情感表达发挥到极致;徐克导演以其擅长的电影技术和对商业片的把握度 , 彰显极具想象力的美学表达;林超贤导演对动作戏与战争场面严格把握 , 让观众感受到强烈而真实的体验 。 ”
拍摄过程让演员们印象深刻 , 也感触良多 。 吴京回忆 , 有一天拍摄时最低温度逼近零下37摄氏度 , 演员们都穿着加厚内衣、保暖衣和厚棉衣 。 到了片场 , 由于风不够大 , 导演安排风炮吹雪 。 “风顺着脖子往身体里灌 , 把我们的半边脸都吹麻了 , 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 但还要睁着眼 。 ”吴京说 , “当时我们想到 , 当年的志愿军战士缺衣少食 , 却依然顽强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 让人肃然起敬 。 ”
抵达
“中国电影人有责任、有义务发出自己的声音”
《长津湖》系列电影中有很多战争场景 , 火光冲天 , 令人感觉身临其境 。 这样的效果 , 有赖于特效技术支撑 。 “现如今 , 我们是用技术实现电影 , 只有想不到 , 没有做不到 。 ”于冬说 , “过去拍这么大规模的战争电影都是用航拍 , 调动超10万人的队伍参演 , 爆炸全是真的爆破 。 但在《长津湖》中 , 演员面前的爆破点是很小的 , 通过特效技术加以放大 。 ”
《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先后调动了86家后期制作公司参与特效工作、技术支持 , 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公司 。 于冬说:“我们把国内优秀的技术力量都集结到这两部电影里 , 这次合作真正体现了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平 , 达到了同类题材世界一流水平 。
不仅如此 , 电影里每个人物的造型、行为、情感的设计和实施 , 都至少做了10轮以上的测试 , 用上千幅图纸固定下来 , 以便在拍摄中能够准确完成所有细节 。 “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制作过程 。 ”黄建新说 , 《长津湖》在3个导演大组并行拍摄的基础上 , 又建立了一个“枢纽中心” , 统一处理拍摄需求、汇集拍摄素材、完成后期制作 。
于冬认为 , 两部影片的成功 , 对中国电影行业有着重要意义 。 “影片开拍时 , 从全球范围来看 , 票房超过10亿美元的电影还比较少 。 《长津湖》系列电影的成功 , 不仅是票房成绩好这么简单 , 对于提振中国电影行业信心具有里程碑意义 。 ”于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