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中国传统的墓葬上方的土丘,是怎么来的( 二 )


到了春秋后期 , 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 和中原的往来更加频繁 , 吴王夫差曾大举兴师伐齐 , 进军中原 。 后来同在江南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 , 对中原霸业的竞争力度更甚于吴 , “乃以兵北渡淮 , 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 , 致供于周” 。 在吴越北上争霸的过程中 , 伴随着频繁的人员流动 , 江南地区广为流行的墓上封土成墩的习俗也传入了中原 。
【爱历史】中国传统的墓葬上方的土丘,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墓上祭祀建筑演变说
上古先民很早就有墓祭的传统 , 在墓上举行祭祀仪式 , 以寄托哀思、祈求先灵佑护 。 祭祀的场所就形成了墓上建筑 。 在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墓地上曾发现直径4.1米的石圆圈 , 附近还有被砍了头的牛、羊骨架和卜骨 。 解放前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云南基诺族 , 会在墓上用竹子搭一小屋 , 内置供品 。
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 , 奴隶主为了赞颂其先祖的“功德” , 将简单的祭坛升级成了宏伟的殿堂 , 称之为“享殿” 。 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上就有享殿的遗迹 。 享殿的夯土房基筑于墓圹口上 , 房基上有排列规整的柱洞 , 房基外还有成行的夯土柱基 。 据古建筑专家复原 , 这座享殿进深二间 , 面阔三间以上 , 四周还有庑廊 。
【爱历史】中国传统的墓葬上方的土丘,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后来享殿的基础越来越高 , 就变成了墓上的封土 。 战国时期的一些墓葬的封土顶上 , 还发现有享殿遗迹 , 这便是房基演变为坟丘的佐证 。 如河南辉县发掘的围村魏墓 , 三墓并列 , 东西长135米 , 南北宽150米 , 三个墓中心都隆起高大的方形坟丘 。 坟丘上都发现有夯筑的地基遗址 。 又如河北平山的中山国国君墓 , 墓上的封土层由上至下构筑成三级夯土台阶 , 底边长约100米 , 高15米 。 在墓穴中出土有铜版的“兆域图” , 是墓园的竣工图纸 , 由图上可见 , 当年的封土顶上还横列三座方200尺的大享殿 。
到了后来 , 可能是为了祭扫方便的缘故 , 封土顶上的享殿被移到了墓前 , 封土就变成了单纯的坟堆 。
【爱历史】中国传统的墓葬上方的土丘,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冢”起源说
这种说法认为 , 古时下葬 , 挖了个土坑 , 之后将余土回填 。 有时候填了多了 , 就会比周围地面高一些 , 就形成了“冢” 。 后来贵族阶层为了彰显身份 , 冢就越堆越高 。 这种“冢”在商代西周就已经在中原地区发展成型了 。 而到了春秋时期 , 礼崩乐坏 , 诸侯王的“冢”高如山头 , 平民百姓的墓上也耸起了坟堆 , 封土墓就此开始大行其道 。
“冢”早在西周的古籍中就有 , 并指代葬所 。 《周礼·春官》云“冢人掌公墓之地 , 辨其兆域而未之图 , 先王之葬居中 , 以昭穆为左右” 。 贵族墓地的管理者即为“冢人” 。
“冢”有没有考古实证呢?1979年 , 考古学家在河南信阳天湖村发现了一个商代晚期的墓葬群 。 年代约为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 其中M41号墓上发现有堆土的痕迹 。 该墓是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 。 墓口上残有高约30厘米的堆土 , 考古学家推算 , 原有高度约为1.5米 。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冢” 。
【爱历史】中国传统的墓葬上方的土丘,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除此之外 , 还有日本学者认为封土墓起源于西伯利亚的库尔干地区的“高冢墓” 。 近年来还有学者认为 , 封土墓是由多地方多种起源的 , 最终在中原地区汇集起来 , 成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