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小说评书里,北宋威风凛凛的“八贤王”,是南宋才产生的|文史宴( 二 )


综合以上四点 , 无论是赵德昭还是赵德芳 , 都无法与演义、话本中的“八贤王”形象完全吻合 , 充其量是人物原型而已 。 可这兄弟二人 , 究竟谁才是“八贤王”的原型呢?
赵德芳:“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
正史对于赵德芳的记载并不多 , 但在评书和演义故事中 ,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之前 , 曾经动过立小儿子赵德芳为太子的念头 , 但是阻力很大 。 究其原因在于:赵德芳并非嫡出 , 属于庶出皇子 , 地位太低 。
【历史故事】小说评书里,北宋威风凛凛的“八贤王”,是南宋才产生的|文史宴
文章图片
但还是有人支持赵德芳继位 , 这就是宋太祖的第三位皇后——孝章皇后宋氏 。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 。 可关键时刻 , 王太监却跑到晋王赵光义的府邸 。
小小太监胆敢如此 , 缘自赵匡胤的母亲昭宪皇太后杜氏生前支持“兄终弟及” , 而非“父死子继” , 立下“金匮之盟” 。 此事朝野上下尽人皆知 , 故群臣皆以赵光义为储君 。
【历史故事】小说评书里,北宋威风凛凛的“八贤王”,是南宋才产生的|文史宴
文章图片
所谓“金匮之盟” , 是杜老太后弥留之际 , 告诫宋太祖“国赖长君” , 务必吸取柴家孤儿寡母、二世而亡的教训 , 将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 , 还让宰相赵普在旁作证写下 , 藏于金匮之内 。
按约定:先由叔父先代替侄子继位 , 相约宋太宗百年之后 , 皇位再回归太祖一支 , 传给赵德芳 , 即“代侄守位” 。
【历史故事】小说评书里,北宋威风凛凛的“八贤王”,是南宋才产生的|文史宴
文章图片
可宋太祖驾崩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十月 , 当时的赵德芳已经十七岁了 , 按现在的话说已经度过了十六岁的花季 , 是一名高中生了 , 比后周逊帝柴宗训失国之时整整打了十岁 。 因此 , 所谓赵光义“代侄守位” , 仅仅是杜太后支持传子不传孙的借口而已 。
宋太宗继位六年后 , 即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 , 赵德芳薨逝 , 时年二十三岁;即使宋太宗真有“代侄守位” , 他日再将皇位传回赵德芳之心 , 也不可能实现了 。
赵德昭:乱军之中曾被拥立
或许有人注意到:在《杨家将传》等小说中 , 八贤王还有另一个名字——赵德昭 , 也就是赵德芳的兄长 。 作为宋太祖的嫡长子 , 他同样有机会登上皇位 。
叔父宋太宗继位后 , 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 , 担任京兆尹兼任侍中 , 比四弟赵德芳的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高出很多 。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 宋太宗亲统大军讨伐辽国 , 誓要夺回幽云之地 。 皇侄赵德昭随同圣驾出征 。
【历史故事】小说评书里,北宋威风凛凛的“八贤王”,是南宋才产生的|文史宴
文章图片
原本宋军旗开得胜 , 进展神速 , 将大部分辽军分割包围在数个城池中 。 未曾想辽景宗耶律贤迅疾作出反应 , 派出耶律沙、耶律休哥等人率部南下驰援 。 宋、辽两军鏖战于幽州城外的高粱河畔(今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河) 。
【历史故事】小说评书里,北宋威风凛凛的“八贤王”,是南宋才产生的|文史宴
文章图片
宋军先胜后败的战况 , 惊溃四散 , 宋太宗亦不知所踪 。 随行将帅、大臣误以为皇帝已在乱军之中殉难 , 无奈之下 , 从权推举随军出征的赵德昭为主 。
恰在此时 , 宋太宗奇迹般地脱险回营 , 得知此事 , 触动了心底敏感的神经 。 毕竟自宋太祖驾崩之后 , “斧声烛影”、叔夺侄位的流言竟无一日停息 。
返回东京汴梁后 , 越想越气的宋太宗在各种场合怼自己的侄子 。 偏巧赵德昭为北伐战士请功 , 认为虽然北伐失利 , 仍应嘉奖忠勇将士 , 莫寒了人心 。
岂料 , 此举惹得太宗勃然大怒:“待汝自为天子之日 , 再赏不迟!”此言一出 , 赵德昭惊惧万分 , “退而自刎” 。
南宋帝系变更 , “八贤王”的原型水落石出
从前文来看 , 赵德昭、赵德芳兄弟二人 , 似乎是赵匡胤的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距离皇位更近 , 地位也更显赫 , 接近八贤王在小说中“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的地位 。 实际上 , 南宋时期赵德芳的声望 , 比二哥赵德昭更胜一筹 。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在于两宋之交的帝系变更 。 原本自宋太宗以降 , 北宋诸帝皆为赵光义之后 。 但南宋初年 , 宋高宗赵构无后 , 便过继了宗室赵子偁之子赵伯琮(改名赵昚)为皇嗣 , 即日后的宋孝宗 。 这位赵伯琮正是赵德芳的六世孙 。
【历史故事】小说评书里,北宋威风凛凛的“八贤王”,是南宋才产生的|文史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