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唐代,岭南的高层军政长官大多由北人出任,说明其政治地位极高( 二 )


这说明即使冯氏兄弟自己也没有弄清楚祖父到底是谁 。 依据冯氏兄弟及其家人回忆所作的碑、志 , 显然不可能考证出高力士祖父 , 只能存疑 。 笔者对以上诸材料加以比勘 , 认为《高力士墓志》《高力士神道碑》最为准确 , 暂且从之 , 理由如下:首先 , 智戣为高州刺史 , 这一点诸文献记载并无异议 。
然而据《高力士墓志》《高力士神道碑》称 , 冯君衡依惯例承袭潘州刺史之位 , 他死后也被赠予潘州刺史 。 若冯君衡为高州刺史智戣之子 , 为何要继任潘州?又为何会被追赠潘州刺史?再者 , 《旧唐书高力士传》与高力士的碑、志有不少参差之处 , 这说明传并非以碑、志作为唯一的史源 。
【历史故事】唐代,岭南的高层军政长官大多由北人出任,说明其政治地位极高
文章图片
因此 , 《旧唐书高力士传》就具有了验证冯氏家族碑、志正确性的资格 。 《旧唐书高力士传》称高力士为“潘州人” , 又称岭南节度使“于潘州求其本母麦氏送长安” 。 若冯君衡为高州刺史智戣之子 , 高力士为何会被《旧唐书高力士传》记载为潘州人?其母为何在潘州?
要解释上述疑问 , 只能暂从《高力士墓志》及《高力士神道碑》 , 将高力士直系祖先的世系视为:高州总管冯盎—潘州刺史冯智玳—赠潘州刺史冯君衡—高力士 。
另外 , 冯氏没落的时间 , 两《唐书》均作“圣历(698—699)中” , 《冯君衡神道碑》《高力士墓志》《高力士神道碑》亦同 。 《高元珪墓志》作“垂拱(685—688)中” , 误 。
总之 , 高凉冯氏潘州一支在圣历年间遭到了按察使的弹劾 , 走向了衰落 。 此后冯氏虽偶有记载见于史书 , 然而正如谭其骧先生所说 , “自开元(713—741)、大历(766—779)以后 , 岭南海北冯氏遂不见于史 。 ”
自高宗以后 , 除冯氏之外的其他俚僚豪酋也相继衰落 。 唐亡以后 , 岭南中东部原俚僚分布区内 , 还长期存在着各种少数族群 , 他们中应包含俚僚的后裔 , 但如同梁唐间俚僚豪酋那种强大的家族势力不再见于史册 。
【历史故事】唐代,岭南的高层军政长官大多由北人出任,说明其政治地位极高
文章图片
也就是说正如唐代的土人那样 , 尽管俚僚及其后裔仍然长期存在于岭南 , 但作为一种政治势力 , 俚僚豪酋在后来岭南国家化进程中已不再发挥重大影响了 。
(二)西原蛮的崛起 。 唐代岭南出现了一支名为“西原蛮”的族群 , 他们在唐代活动频繁 , 十分引人注目 。 系统介绍西原蛮情况的文献资料 , 最早的是《新唐书南蛮下西原蛮传》 。
在此之前的正史中 , 从来没有为岭南的某一支蛮族专门立传 。 《新唐书南蛮下》包含《南平獠》《西原蛮》等多篇传记 , 其中《南平獠传》涉及了宁、冯等俚僚豪酋的活动 。 据刘美崧先生考证 , 这些内容是由《西原蛮传》窜入 。
西原蛮和俚僚的关系 , 学界从民族源流的角度出发 , 一般认为西原蛮就是六朝时期岭南俚僚的后裔或俚僚之别称 。 前文已述 , 俚僚主要分布于岭南中东部 , 而据《西原蛮传》载:“西原蛮 , 居广、容之南 , 邕、桂之西 。 ……其地西接南诏 。 ”
然而从西原蛮活动的记载来看 , 他们主要分布在邕、桂之西的羁縻州 , 虽然曾短暂占据容管地区 , 但广管、容管并不是他们的常规分布区”据李商隐《为荥阳公桂州谢上表》:“首南服以称藩 , 控西原而遏寇 。 ”李商隐《为中丞荥阳公桂州赛城隍神文》:“既御寇于西原 , 亦观风于南国 。 ”
【历史故事】唐代,岭南的高层军政长官大多由北人出任,说明其政治地位极高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唐代,岭南的高层军政长官大多由北人出任,说明其政治地位极高】李商隐《为荥阳公论安南行营将士月粮状》:“臣当道系敕额兵数只一千五百人 , 内一千人散于西原防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