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导演韦正:《破事精英》破解对当下喜剧的误读

当下讨论度最高的两部热播剧 , 《梦华录》和《破事精英》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舆情曲线:前者高开低走 , 后者艰难的逆风翻盘 , 个中原因无甚关联 , 但共性是极致的 , 反映出公众情绪在决定一部剧作口碑的因素中占比变强 。
比如一开始被想当然为“小破剧”的《破事精英》 , 因为与《爱情公寓》系列同为导演韦正作品的“血缘关系” , 一亮相就被扣上“抄袭”的帽子 , 质疑、贬低、轻视没有停止过 。 导演韦正在微博上前所未有的活跃:上线第四天 , 他就发布了“《破事精英》没有抄袭”的宣言 , 并强调“如有《破事精英》抄袭任何英剧美剧日剧韩剧泰剧国产剧的实证 , 可在微博里联系我 , 我逐一答复 , 有问题当众道歉 , 删除所有相关片段 , 并作为第一署名编剧 , 承担所有法律责任……有种来战”;随后又发布了这部剧的幕后特辑——那是拍摄期间就一直在准备的“证据” , “观众越了解 , 就越有助于减少对这个行业的误解 , 这个东西不得不做 , 不然出了问题又讲不清楚 。 ”
对话导演韦正:《破事精英》破解对当下喜剧的误读
文章图片
关于《爱情公寓》系列抄袭的问题 , 韦正曾在完结篇《爱情公寓5》上线后接受采访做过解释 , 他表示这个系列中只有第5部自己才担任了编剧 , 至于剧本抄袭他是《爱3》播出后才知道 , 可是《爱3》和《爱4》的导演合同已经一起签约了……但是在他过去的职业生涯中 , 始终无法与《爱情公寓》的声名与负累解绑 。
《破事精英》4日即将迎来完结 , 一开始质疑它“抄袭”的声音逐渐消迩 , 对于这部作品在喜剧创作上的突破和尝试逐渐被看到 , 很多评论开始恢复客观的情绪 , 主张公正的看待《破事精英》 。 在接受北青报采访时 , 也能感受到韦正重新起航的决心 , 以及做喜剧的自信 。 目前《破事精英》豆瓣评分7.1 , 韦正说:“比我想的高很多了 。 感谢低星评价警醒我们勿忘过去 , 感谢高分评价鼓励我们看向未来 。 ”
对话导演韦正:《破事精英》破解对当下喜剧的误读
文章图片
导演韦正
喜剧长片吃力不讨好
北青报:从《爱情公寓5》到《破事精英》 , 选题确定有什么波折吗?目标观众群体有哪些变化?
韦正:我们当时最简单的想法就是 , 希望做一部跟《爱情公寓5》完全不一样的新作品 , 它的题材和风格都要有突破和变化 。 当时针对几个选题展开了一些筛选 , 最后确定的是《破事精英》这么一个打工人的切入点 。 事后感觉到这个选题其实是很适合表达的 , 它真的可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关于目标观众群体 , 我认为《破事精英》的观众人群应该比《爱情公寓》要年长些 , 观看门槛也会相对更高一些 , 适合那些喜欢思考 , 有一定生活历练的观众 。 《破事精英》保留了好笑有趣的一面 , 但又多了一个现实的内核 。
北青报:短视频的飞速发展对喜剧特别是情景喜剧市场的影响 , 您的感受是什么?
韦正:对情景喜剧没什么影响 , 电视剧市场上本来就没啥喜剧 。 有没有短视频的崛起 , 喜剧长片都没太多人愿意拍 , 因为它就是非常难 , 吃力不讨好 。 短视频繁荣的结果是大家进一步提高了笑点门槛 , 对喜剧工作者来是更大的挑战——我们怎么样在一个45分钟的长片里面 , 给观众提供一个超过短视频的观看体验?别人为什么要来看你的?而不是去刷短视频?未来喜剧长片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我认为 , 传统意义上的喜剧片在今天已经落后于时代 , 它必须自我改革 , 不然就会面临淘汰 。 任何一个喜剧团队 , 靠区区几个编剧的智慧和笑点输出 , 是无法和短视频几百万的创作者抗衡的 。 长视频在段子上完全不占优势 , 真正的优势在于它的故事和格局 , 它的人物塑造和世界观更完整 , 主题可以扎得更深 。 如果一个喜剧还是段子剧 , 那么它会越来越没有机会 , 越来越难在短视频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
北青报:关于谐音梗的过多争议 , 是意料之中的吗?您怎么看待 。
韦正:大部分观众吐槽谐音梗只是善意调侃 , 并不是真的那么讨厌谐音梗 。 好的谐音梗还是很好笑的 , 比如“压力事多得快不行了综合症” 。 再说李诞那里谐音梗扣钱 , 咱这儿又不扣钱 , 欢迎投稿 。 我觉得主要还是看合适不合适 , 不管什么梗 , 好笑就是好梗 , 没必要歧视谐音梗 , 我自己生活中也爱说谐音梗 , 所以总体来讲我觉得还好吧 , 不算是个争议 。
对话导演韦正:《破事精英》破解对当下喜剧的误读】北青报:演艺圈工作其实跟真正的职场有很大不同 , 如何将这种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混杂的作品做的更有真实代入感?
韦正:第一点 , 演艺圈的工作和真正职场有不同 , 也有共性的地方 , 一些基本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 第二点 , 其实我们并不是按照所谓演艺圈的职场逻辑来写这个剧的 , 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 , 我们整个核心创作团队都有上班的经历 , 大家把自己的经历整合起来 , 以及我们也有很多资料的搜集和学习的过程 。 我觉得具体到某一个行业 , 每个行业的职场都会有一些自己的小区别 , 它的职场环境也不一样 。 所以我们在《破事精英》里面 , 提供的是一个相对更共性一些的问题 。 关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混杂的作品如何做的更有真实代入感 , 这个自然是多方面的 , 它每个环节 , 你都必须要尽可能做到最好 。 一个当然是剧本 , 剧本需要打磨 , 需要真的去听打工人的意见 , 他们觉得这个东西是不是逻辑上能够成立?有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老板说话是不是这样说的?需要我们去观察 , 演员也需要观察 。 演员去做了实习 , 作为社畜去职场体验工作 , 可以观察到其他同事是怎么工作的 , 老板是怎么工作的 , 老板怎么训话的?自己在碰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这个体验对于演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 对于整个表演的真实性也是非常重要 。 导演也需要去学习和观察现在打工人的一个心态 。 时刻更新 , 关心时政 , 了解大家都在讨论什么 , 关心什么 , 苦恼什么 。 这个东西我觉得是真的很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 。 我觉得中国的职场逻辑 , 跟海外的不一样 , 它有一个文化背景在 , 这些东西我们都希望能够在片中得到体现 , 就像第七集讲的是中国职场的饭局文化 , 这个东西就是中国独有的 。
对话导演韦正:《破事精英》破解对当下喜剧的误读
文章图片
“有限绝望”与“无限绝望”
北青报:关于演员的表演 , 您提到演员的实习跟真正的“社畜”相比是“有限绝望”与“无限绝望”的区别 , 您是如何在创作中体验这种无限绝望的?
韦正:对于演员来说 , 他的实习期必然是有限的 , 不管是一个月还是两个月 , 他知道自己还是要回去演戏 , 不会一直在这个地方 , 所以我认为这种绝望它还是不一样 。 但是我相信他们在拍摄现场 , 可能会体会到无限绝望吧 。 在现场我给他们的压力可能是更大的 , 而且日复一日 , 每一天 , 每一场戏 , 每一句台词 , 都希望能够做到最好 。 每一场表演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够满意 , 你还可以更好 , 这是我们平时工作的一个常态 。 可能这也有助于他们理解真正职场人在工作当中的这种无尽的绝望 。 有一场戏拍完了 , 但是下一场戏 , 导演肯定还是会有各种不满意 , 还是要各种调整的这种感觉吧 。 如何在创作中体验这种无限绝望 , 对我自己而言 , 这种无限绝望是存在的 。 因为有很多的困难 , 你知道只要做这一行一天 , 你就会面对他一天 , 你永远都要面对那些困难并且没有退路 。 我觉得这种无限绝望最后的结果 , 如果你不认输 , 不放弃的话 , 最后他其实生出的还是勇气和希望 。 你面对一个可能无法改变的事情 , 你是否还愿意继续奋斗 , 你是否仍然愿意去努力、去超越、去突破 。 就像《破事精英》开局的时候 , 其实每个人都落到一个很艰难的或者说很低谷的一个位置 , 但慢慢你会发现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 , 通过他们的团队协作 , 他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长 , 获得了进步 。 我们的剧有一些像躺平、佛系这样的一些行为 , 但从宏观上来讲 , 破事部的这些人最后还是会被激起斗志 , 反击的欲望、自我证明的需求 , 相互的鼓励 , 这些都是从绝望当中诞生出来的 。 所以对于咱们这部剧来讲 , 绝望和痛苦是他的土壤 , 但他在上面能够结出勇气或者力量的果实 。 我再简单地讲一下刚才后面一个问题 , 前面可能说的有点散了 , 就是关于如何在创作中体验这种无限绝望的 。 我觉得做我们这个行业 , 做导演的这个行业可能每一天我都在经历这种无限绝望 , 因为永远有问题等着你去处理 , 去答复 , 去解决 , 没有止境 , 只要你还在做这个工作 , 就逃脱不了这个职业给你带来的一些宿命 。
希望《破事精英》能够陪伴大家共同成长
北青报:《爱情公寓》与观众实现了共同成长 , 完成了陪伴和治愈;《破事精英》您希望它承载怎么的功能?会继续做下去吗?
韦正:我希望《破事精英》仍然是一部能够陪伴大家共同成长的喜剧 。 我希望它能够给大家 , 给观众带来力量 , 这是它跟《爱情公寓》一个比较大的区别 , 《爱情公寓》可能更多的是温暖和陪伴 , 而《破事精英》是带来力量 。 为什么一个看起来丧丧的 , 让喜剧变悲剧的一个东西 , 他会给人带来力量?因为你看看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过得还不是那么差 , 他们能够站起来 , 你也可以 。 破事部这些人虽然看起来混得不好 , 但他们并不认命 , 他们还是在为生活打拼 。 我们在《破事精英》里面也加入了很多话题性的讨论 , 这个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话题切入 , 来帮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 能够推动整个社会文明往前走一点点 , 能够推动大家变得更好 , 这个也是“力量”的一个解读 。 至于能不能继续做下去 , 这个还是要看市场反馈吧 。 《破事精英》还是一部概念有点超前的喜剧片 , 它的人群不是目前的市场主流观众 , 它能否经历市场的考验 , 大家是不是真的愿意看下去 , 取决于观众自己 。
对话导演韦正:《破事精英》破解对当下喜剧的误读
文章图片
没必要把喜剧和情景喜剧的品类分太清楚
北青报:最近有关于情景喜剧的综艺播出 , 《破事精英》一开播也带动了很大的关注度 。 您认为这个品类目前的最大困境是什么 , 要想达到理想的生长环境和状态需要做哪些改变和努力?
韦正:我认为没必要把喜剧和情景喜剧的品类分太清楚 。 反正现在既没有太多情景喜剧 , 也没有太多喜剧 , 都是濒危物种了就别再细分了 。 喜剧就是喜剧 。 我们这次在喜剧上做了很多突破的混合类型的尝试 , 科幻也好 , 古装也好 , 悬疑也好 。 喜剧没有一个特定的规则 , 没有人规定喜剧也必须是什么样 , 它可以和任何类型 , 包括悲剧相混合 , 好看就行 。 重要的是有人愿意拍喜剧 , 我们需要真正思考的是为什么这十多年来少有人愿意去拍喜剧片 。 有大量的甜宠剧 , 古装剧 , 抗战剧 , 但这么多年过去 , 依然很少有人愿意去拍喜剧 , 这并不是观众不爱看 , 市场没需求 , 这真的是值得深思的 。 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 , 我很高兴自己有机会可以再往前进一步 , 甚至多进几步 , 让喜剧本身与时俱进 。 在形态、类型、风格上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和变化 , 让它更有生命力 , 更符合现在的观看节奏 , 让喜剧长片能够在和短视频的竞争当中展现独特的魅力 。 需要哪些改变和努力?我觉得行业不妨打破原来固有的对于喜剧的刻板印象 , 观众不妨对喜剧创作报以适当的宽容 , 以及我们喜剧工作者自己 , 需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个作品 , 每一个包袱 , 每一场戏 , 每一句台词 。
文/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