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药品集采“提速扩面”,今年拟推出种植牙地方集采

新京报讯(采访人员 姜慧梓)自2018年我国开始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改革,经过三年时间,药品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如今,药品集采进入常态化、制度化新阶段,“提速扩面”成为今年的关键词。
在2月11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今年将在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三大板块全方位开展药品集采;耗材方面,广受关注的种植牙也计划于今年推出地方集采。
2019年和2021年,药品总体价格年均降7%左右
集采,即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医疗机构通过招投标形式购进所需药品。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减轻医药费用负担,保证城镇职工医保顺利实施。
我国的药品集采自2018年开始推动,2019年4月,在4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等7个城市首批试点(即“4+7”),到目前已经开展6批、共234种药品的集采,涉及金额占公立医疗机构年药品采购总额的30%。2021年还开展了胰岛素专项采购,首次将集采从化学药品拓展到生物药领域。
在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方面,广受关注的心脏支架集采已经平稳运行一年,中选支架169万套,达到全年协议采购量的1.6倍。去年,还针对较为复杂的骨科耗材开展了集采。
陈金甫表示,通过集采,医药价格实现合理回归。经过三年时间,国家组织集采节约费用达2600亿元以上。2019年和2021年,药品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年均达7%左右。比如,药品平均降价53%,心脏支架平均降价93%,人工髋关节、膝关节平均降价82%,挤压了虚高空间。
同时,集采还提升了临床使用药品、耗材的质量。比如,心脏支架过去有1/3是不锈钢的,现在基本上被淘汰,中选的铬合金使用率达到95%。《我不是药神》中的伊马替尼的使用量也增长到35%,患者得到了充分的用药保障。
第七批药品集采正在谋划中
2022年,药品集采进入常态化、制度化新阶段,“提速扩面”成为关键词。
今年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持续降低医药价格,让患者受益。1月14日,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力争年内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总数累计达到350个以上,并开展脊柱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等。
目前,第七批药品集采正在谋划中。陈金甫表示,今年将在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三大板块全方位开展药品集采,并准备在骨科脊柱类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品种进行集中带量采购。
药物球囊是涉及心内科的重要耗材,陈金甫介绍,自心脏支架纳入集采后价格明显下降,但药物球囊目前仍有虚高价格空间,去年已经在江苏等地开展了药物球囊的集采,今年要扩展到全国,堵住虚高的空间。
对争议较大的种植牙,陈金甫表示,种植牙是一种重要的缺牙修复治疗方式,社会需求很大,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较多,因此从2021年初就开始部署地方(四川)研究种植牙集中采购规程,现在方案基本成熟,也广泛听取了临床、企业和各地意见,力求今年上半年能够推出种植牙地方集采联盟改革。
“中国人也可以吃上好药”,集采不追求最低价
陈金甫表示,“带量采购”是集采制度的核心,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如果“跟价不跟量”,企业就不能以量搏价,就不可能实行有效的成本核算,还要去跑医院,增加了运营成本,也留下了寻利的空间。
“量”有了保证,接下来就要考虑“价”了。陈金甫表示,我国集采没有特别锚定国际最低价,因为中国正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吃上好药,医保金也能负担起价格合理的药品。
因此,我们不追求最低价,也坚决反对跑步竞价,竞价规则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如何实现价格合理调整,这其中是市场在发挥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要根据市场供应情况适度竞争。陈金甫回忆,“4+7”试点时只选1家最低价中标,导致供应方面没有替补,临床选择余地很小。这个问题在后面几批集采中逐步得到优化,放宽竞争格局,平衡使用和供给,适当保持竞争率,价格逐渐合理回归。
也有一些特殊品种,比如胰岛素,由于临床替代方面还不成熟,供给基本被几家供应商占据,因此在胰岛素的竞价规则中,第一关心的是临床替代,第二关心产能,要使各个主流产品和新产品都能够及时进入,有竞争的一席之地。
当药品通过集采进入到临床,医院如何使用也有要求,要充分保证优先使用中标产品。对那些能够合理用药、优先使用,确保协议产品量使用的医疗机构,按照节余留用政策,节约的医保资金一部分由医疗机构留用,用于医生激励。
尽管有“优先使用”的要求,但对一些医疗机构硬性规定先把中标产品用完,然后再去用其他产品的做法,陈金甫并不赞成,“如果患者需要使用非中标产品,你不能不用”。
新京报采访人员 姜慧梓
医疗机构|药品集采“提速扩面”,今年拟推出种植牙地方集采】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