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博喻之美

作者:黎荔
说一说博喻之美
文章图片
博喻 , 就是用一连串的喻体 , 从不同的角度 , 进行多方面的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 。 运用博喻 , 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 , 增加诗文的形象密度 , 加强语意 , 增添气势 , 使所表之意、所抒之情得到透彻的说明 , 以排山倒海、纷至沓来之力产生淋漓尽致的表达效果 。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 , 有许多善用博喻的诗词文章 。 《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 , 像《国风》的《柏舟》连用镜、石、席三个形象来跟心情参照 , 贺铸在《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 满城风絮 , 梅子黄时雨 。 ”以烟草、风絮、梅雨 , 喻愁思之繁多、纷乱和绵长 , 又是那般苍茫凄迷 , 集中于眼前而不能排遣 , 因而百感汇集 , 愁绪万千 。 最动人的还要算白居易《琵琶行》对于音乐的描写 , 以“如急雨”、“如私语”、“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冰泉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声如裂帛”组成了一组博喻 , 不仅写出了众音的繁杂 , 也写出了乐声的变化 , 不仅写出了乐声的轻柔尖细、清脆圆滑 , 也写出了乐声的刚劲有力、宏大惊人 。 白居易运用了博喻来描述琵琶声 , 唤起了读者的听觉经验和无尽遐想 , 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艺术享受中 。 在中国古代散文家里 , 庄周、韩非、韩愈和苏轼都喜用这个手法 , 广譬博喻 , 雄辩不穷 , 使论说显得更丰富而有力 。 现代作家中最喜用比喻的当数钱钟书 , 钱钟书从来不把比喻视作一种单纯的修辞技巧 , 他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 什么是博喻呢?在《宋诗选注》一书中 , 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比喻 , 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 , 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 , 本相毕现 , 降伏在诗人的笔下” 。 钱钟书的散文、小说以至批评的文章颇见此风采 , 五行一比 , 十行一喻 , 堪称熟极而流的比喻大师 。
说一说博喻之美
文章图片
说一说博喻之美】那种艺术感觉太敏锐的人 , 对事物的联想常常由此及彼、无限自由 , 一点触绪 , 便会引发他的连翩比喻 , 罗列堆砌于笔下 。 在他的诗文中 , 一串串的博喻便如连山叠嶂 , 使人赏玩不尽 。 读一首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歌《月下》 , 感受一下博喻之美——
今宵准有银色的梦了 ,
如白鸽展开沐浴的双翅 ,
如素莲从水影里坠下的花瓣 ,
如从琉璃似的梧桐叶
流到积霜的瓦上的秋声 。
何其芳于比喻一途也是深有所得 , 他诗文中的比喻常如夏夜的星汉灿烂 , 比喻格丰富多采且复杂多变 , 明喻、隐喻、借喻、设喻、引喻、博喻等无不频繁见于笔底 。 这首《月下》 , 就是用多种事物来阐述一种月下澄明之感 , 纯净的意象铺排而来 , 如中国书法中的草书 , 笔意辗转相连 , 接二连三地顺流而下 , 令人目不暇接 , 光色陆离 。 首句从色彩和形象入手 , 以“银色的梦”暗指今宵月色 , 突出月下清辉的梦幻之美;第二句从神韵入手 , 以“白鸽”设喻 , 饰以“展开”、“沐浴” , 优美中透着蓬勃的生机 , 画出了月光的飘荡和灵性;第三句从光泽、质地入手 , 以“素莲从水影里坠下的花瓣” , 把月光的明洁、轻盈、柔软状写出来 , 使我们似乎闻到了一缕沁香;再从声息入手 , 扣古语“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 , 写这个澄净月夜的万籁俱寂 , “琉璃似的梧桐叶”喻风中的林叶脆响 , “流到积霜的瓦上的秋声” , 突出月下世界的清幽、深邃和辽远 , 美得让人心生忧愁 。 月光这个本体 , 被一连串的喻体层层描绘 , 围绕形、神、气、质、味、声息等等方面尽情展现 。 何其芳巧借具体的极富感染力的形象 , 反复加以形容、比附 , 将“月下”这一情景描写得有声有色 , 创造出极其优美的意境 。
说一说博喻之美
文章图片
何其芳还有一首诗歌《欢乐》 , 在这首诗中 , 何其芳最大规模地运用了博喻手法 , 以加强诗歌的语言节奏 , 产生感情的递进 , 增大抒情份量与密度 。
告诉我 , 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 , 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 , 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
或者静静地流泪 , 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荫?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 , 如我的忧郁 。
“欢乐”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不同寻常的心理体验 , 如何真实而鲜活地表现呢?何其芳采用了通感的艺术表现形式 , 将各种感官通联起来 , 交叉叠印 , 传达对于“欢乐”的情感体验 。 从视觉上 , 诗人把“欢乐”想象成“白鸽的羽翅”和“鹦鹉的红嘴”;从听觉上 , 诗人想象“欢乐”是轻快的“一声芦笛”、“簌簌的松声”和“潺潺的流水”;从触觉上 , 欢乐又如“温情的手” , 是“可握住的” 。 诗人不仅正面传达欢乐给人带来的幸福之感 , 而且还从反面来写 , 用“悲伤”给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来写“欢乐”:“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 /或者静静地流泪 , 如同悲伤?”准确地交代了“欢乐”来临时人的情感的多样繁复 , 以及面对“欢乐”诗人心旌摇荡、不能自已的情态 。 诗人猜度“欢乐”之所由来 , 也是调动了多种感官 , 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表现 。 “欢乐”来时 , 就像“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荫” , 也像“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 在它的脚上还清脆地“响着铃声” , 这些美丽的诗句形成的意象 , 形象地描述了诗人面对“欢乐”时的心理感受 。
说一说博喻之美
文章图片
对于何其芳来说 , 一个比喻不足以表现出他缠绵悱恻的情感 , 于是他连用了十二个比喻 , 不仅色彩绚丽 , 而且有声可闻 。 这些美丽的诗行 , 化抽象为具体 , 使本来很抽象的“欢乐”立即转化为颜色、声音、物象的三者应合 , 变成了有声有色、流芳溢彩的优美意象 。 这首诗让我们领略到何其芳排比式比喻的气势 , 他如司马相如铺排大赋一般写这首现代诗 。 这首诗对“欢乐”这种人类情感反复追问 , 形成一唱三叹的优美旋律 , 视觉效果上纷至沓来、错彩缕金 , 令人目不暇接 , 心情跃动 , 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能体会到一种被逐渐引发的欢快喜悦 。 一系列的大跨度的博喻连缀 , 使全诗充满着隐喻和象征意义 , 何其芳没有告诉我们他追求的“欢乐”为何 , 但是暗示和象征使诗歌意象更为隐秀、境界更为幽深 , 留给读者更大的可创造的空间:不论这“欢乐”是诗人对艺术的追求还是对理想爱情的向往 , 这“欢乐”的幻美轻灵 , 都调动着读者的整个灵魂的参与与共舞 。
善用博喻 , 常有“集群”效果;一气托出多种形象 , 大大开展读者的想象力 , 但这种表现方法常常非天才所不能为 。 因为 , 一连串指间花雨缤纷的博喻 , 要做到每一种都是真切的人生体验的结晶 , 每一种比喻都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人生参照 , 唤起不同读者相似而又独特的人生体验 。 形象如此纷繁杂多、千回万转 , 却又要似断实连、一气贯注 , 富于浑然之美 , 而非“七宝楼台 , 眩人眼目 , 碎拆下来 , 不成片断” , 没有深厚的才情和扎实的功底绝不可得 。 富于博喻之美的诗文 , 予人的是一种从浩瀚心灵出之的澎湃之美 , 如“星宿之海 , 万源涌出”;让人如同置身于一个繁华的春天 , “土膏既厚 , 春雷一动 , 万物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