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日|秦永方:DRG/DIP赋能医院“提质增效”

秦永方: 誉方医管创始人兼顾问
医保“保民基金的有限性,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医疗消费需求提升,医院对收入的驱动,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按项目后付费”的医保结算模式挑战倍增,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大势所趋,DRG/DIP的对医院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倒逼医院向“提质增效”,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1、DRG/DIP 支付原理
DRG/DIP支付方式与按项目付费不同,按项目付费是,医保部门根据项目的多少乘以单价后加总的额度,按照报销比例给医院补偿医疗服务成本,激发医院只有多提供医疗项目才能多收入的冲动,导致医疗费用增幅增长过快,医保基金“穿底风险”大增。DRG/DIP支付方式采取“预付费”,改变了按照项目付费方式,通过打包定价预先确定了支付标准,如果医院的实际费用超出这个支付标准,超过部分医院就要自己消化,结余作为医院的收益。
DRG/DIP是基于区域医保住院经费总预算,经过测算后确定病组的支付结算标准,是基于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前三年病种平均住院医疗费用情况,按照DRG/DIP分组规则,测算DRG支付结算的费率或点数,测算DIP分值。
病种平均住院医疗费用的测算,是计算DRG/DIP权重的关键,因为是平均数,各个医疗机构就会有高于平均和低于平均水平,病种医疗费用高于DRG/DIP结算水平的,医院成本就大,低于DRG/DIP结算水平的,医院就会有额外的收益,引导医院控制增收冲动,主动降低医疗费用。
2、DRG/DIP“内部人竞争控制”机理剖析
DRG/DIP是基于区域医保住院经费总预算,经过测算后确定病组的支付结算标准,在DRG/DIP支付结算是区域内医疗机构一盘棋,不在明确各机构的医保预算总额,区域住院医保预算总额是一个“基金池”。引入内部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各个医疗机构在这个“基金池”中“靠本事”抢“饭吃”,对于医院来说就会成为难题,多看病也不是,少看病也不是,多看病可能会降低点值,少看病可能没饭吃。通过DRG/DIP区域预算总额控制,区域内医疗机构住院患者越多,“摊薄”点数/分值单价,确保了医保基金“不穿底”,同时也不怕患者没有医院收治,缓解了医院推诿患者的难题。同时也激发了各机构内部相互监督,防范不规则竞争,把“内部人竞争控制”原理发挥到极致。
虽然说DRG/DIP引入了机构系数或成本系数调剂,但是对于同级别医院同样的系数,DRG/DIP支付对同级别的医院带来的“危与机”不同而语,“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对医院挑战无比。DRG/DIP为什么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主要是DRG/DIP基于“价值医疗”,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医院获得病种分值就高收入就高,成本管理水平高的医院通过成本节省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收入,会在DRG/DIP支付模式下出现“强者越强”现象,放大了进一步的“虹吸效益”,患者会更多,优秀的医务人员会更加聚集,医院会更加扩张。相反,医疗服务能力弱,成本管理水平差的医院,就会在DRG/DIP支付模式下出现“弱者越弱”现象,医院吸引人才或患者的竞争优势更加处于“弱势”,可持续运转将会出现难题。
住院日|秦永方:DRG/DIP赋能医院“提质增效”】 3、医院“提质增效”绩效激励“秘籍”
面对医改世界性难题,世上本来没有“十全十美”医保支付结算方式,所以说,DRG/DIP不是“完美”支付方式,但是对于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但是也要看到,DRG/DIP支付的过渡发挥“内部人竞争控制”的不足,放开各家医疗机构医保基金总额管理,防止对分级诊疗带来的更大的“伤害”和“冲击”。
DRG/DIP还有一个难题,就是与医共体打包付费的关系,一些地方医保支付推行医共体打包,只对“区域内”使用的医保基金打包,对外转的不打包,导致外转率越高,使用医保基金额度越大,较少的人群和病种,使用了较大份额的额度,反而挤压了区域内的医保额度。
无论如何,DRG/DIP是目前控费的最佳工具,是大势所趋所逼,对于医院来说,需要面对和适应,增强“危机”意识,加强病种精益运营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要效益,绩效激励“更加注重内部成本控制,更加注重体现医疗服务技术价值,更加强化提质增效”,,促进医院改变当前粗放式、规模扩张式运营机制,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
(1)提质激励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是关键,对CMI、RW、DIP高分值的病种进行加大激励,促进学科建设,在拥有住院患者合理保有量的前提下,推动病种结构调整,促进医务人员提升医疗服务技术,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2)增效激励
增效的前提有三,一是需要较高的床位使用率,床位使用率提高的前提是增量,不是靠延长住院日获得医疗收入,DRG/DIP支付下,较长的住院日将会变成医院成本,绩效考核是缩短平均住院日;二是加强病种成本控制提高病种收益,开展病种与收入、成本、盈亏核算,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对符合医院功能定位的病种高激励,对不符合医院功能定位的病种低激励;三是资源的合理性配置,从人力资源配置、医疗设备配置、空间配置方面精打细算,降低资源配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医疗盈余,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总之,随着DRG/DIP的全面推行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留给医院的时间不多,医院要把“压力”变成“动力”,化“危”为“机”,下苦功和硬功,转变目前医院大收大支的“粗放式”管理,精细化到病种运营管理,走内涵质量效益型高质量发展之路,才是医院永续发展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