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衣晓峰 常广明
在我国,普通群众的急救意识薄弱,急救技能缺失,极度缺乏基本急救技能的系统培训和教育,成为突发卫生事件紧急救援中的“瓶颈”问题。这其中,每年因各种急症、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因素酿成的心源性猝死早已司空见惯,但受我国现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限制,医务人员难以在3-5分钟黄金救治时间内抵达现场,使得院前的抢救成功率不尽人意。因此,如何发挥民众作为“第一目击者”迅速有效的紧急施救作用,无疑是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必要补充。
文章插图
谁最可能掌握心肺复苏的法宝?生命重于泰山!上面的难题如何破解?哪个群体最有可能率先掌握徒手心肺复苏的“金钥匙”?今年11月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黑龙江省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达成了一项课程合作协议,由前者选派骨干师资力量,为后者开设一门全新的选修课《初级心肺复苏指导》,相关课程计划安排及理论授课视频录制均已完成,这一开全省高校先河的新课程,受到了省旅游职技学院5000多名师生的高度重视与热烈响应。与此同时,在黑龙江省主管领导及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哈医大二院还将进一步“试水”,逐步与省内师范、体育类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洽谈合作,扩大培训试点范围,总结经验并构建适宜全国推广的区域化高校急救教育模式。
据了解,此项《初级心肺复苏指导》课程首次在非医学院校的设置,历经了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起初的倡导要追溯到2016年——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开展的“全省人民建议有奖征集活动”中,一项《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中开设“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课程的建议》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建议的提出者是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候任主委、哈医大二院党委书记王永晨教授。此项建议首次明确在高校学生群体开展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教育,是实现公众普及率快速提升的切入点、根本点和最优渠道,有其充分的科学性、可行性,惠及民生福祉,现实意义重大,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委托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深入论证,得到了专家学者一致肯定。
2017年,后续研究报告《普通高等院校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课程设置的意义、可行性与对策分析》被评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2018年,王永晨教授团队“普通高校普及徒手心肺复苏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获批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相关论文发表于2018年5月的《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年11月,由王永晨领衔主编的国内首部《初级心肺复苏指导》改革试验创新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为“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课程进校园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心脏突停逾10分钟,生存无望那么,什么是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教育和应用的国内外现状到底如何?为什么将大学生选定为这项救命技能的优先受教育群体?这种开创性的培训工作,能否实现高校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教育从无到有,从“摸石头过河”到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就此,王教授谈了他的思考、见解和设想。
文章插图
王永晨教授指出,21世纪的今天,由于生活环境变化、竞争压力增大及人口老龄化加快等社会因素,致使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病例年均近60万人,居全球之首;加上地震、泥石流、火灾、溺水、踩踏、交通肇事等各种突发事件,每年需要现场急救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远高于这个数字。在我国,约80%的心脏急症发生在家庭、公共场所和行路者,其中有近80%的患者发病后死于院外。有研究表明,心脏停跳后2分钟内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急救,成功率可达80%;而3分钟内为70%,4分钟内为60%;超过6分钟,抢救成功率骤降至40%以下;而10分钟以后才开始,已然回天乏力,生存无望。
文章插图
心肺复苏术,英文简称CPR,是指当呼吸突然停止和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口呼吸和心外有规律、有节奏的按压,以及借助自动体外除颤仪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旨在帮助患者迅速重建人工呼吸与循环,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氧供应。王永晨介绍,纵观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徒手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技能公众普及率很高,在美国与德国,规定警察、司机、消防队员、大中学校师生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和现场抢救、自救的培训,民众普及率均在10%以上,最高达55%,欧洲国家平均为25%。在荷兰,儿童10岁就开始学习急救知识。在日本,高中生懂得急救技能的人为90%。有些发达国家还为掌握一定急救知识技能的学员颁发急救员证书,新加坡每5人有1名急救队员,而美国西雅图每3人就有1名急救队员。
与国外相比,我国急救教育培训起步较晚。2001年,由国家15部委联合颁发的《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曾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升普及率。而截至目前,全国参加过培训的人数还远不足1%;深圳市早在2003年就正式实施了社区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培训工程,至今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却仍不到2%。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卫生行业及专业学术团体不断以多种形式,开展以安保人员、消防员、司乘人员、各场所服务行业人员等重点职业群体为对象的基本急救技能培训,但由于这些人群从业不稳定、学历层次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现有的急救教育覆盖呈散点式、教育内容还不系统,使得急救培训效果和社会效应并不明显。
针对大学生技能培训,行得通对比来看,在学生群体中,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身体条件和救治能力均“心有余力不足”,仅侧重于自我保护和避险的培训;而高校学生具有集体优势、组织有序、管理规范、无人员流失等诸多特点,而且教育培训投入低,收效明显,将这一群体划入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实施者与传播的主体,无疑有着巨大的可持续性及发展潜力。王永晨指出,我国高校学生绝大多数为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从法律意义上讲,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文化素质较高,在徒手心肺复苏技术的掌握能力和现场施救能力上,都能满足其基本要求。与其他自救技能不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受益的是他人,这就要求学习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并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热情与活力,有很强的社会亲和力与感召力,教育培训延伸面广,把宣传普及急救技能、增进全民急救意识和理念的部分责任赋予高校生,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在校期间,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向家庭成员、社区居民、自己的社交半径辐射,毕业后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继续发挥榜样力量。王教授认为,如果按我国高校每年毕业1000万大学生计算,通过规范的学校课程教育,1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就近似于目前全国医护人员总量,10年后将有近1亿的非医务人员拥有心肺复苏急救能力,并可通过知识传播和行为促进,影响覆盖近1亿个家庭及社会各领域人员,有望为我国社会急救体系的完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文章插图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候任主委、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永晨教授
在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驱动下,本着“全民普及,高校先行”的理念,王永晨团队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根本,组织专家开发、编撰了适用于普通高校及所有社会群体的《初级心肺复苏指导》一书,去年底被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本改革试验创新教材首次将心肺复苏相关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症状识别与处理、操作原理、操作步骤与心肺复苏发展史、人文教育、法律伦理、急救体系保障等知识融为一体,并附有哈医大二院专业医生团队对全部操作流程规范的演示视频,让心肺复苏指导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学生只要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直接收看,真正打造了一部理论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图片丰富、案例典型的融合教材。
为守护宝贵的生命点燃文明之灯在建议与对策上,王永晨还对培训与构建专业师资队伍、加大和完善实验室硬件建设、加强立法并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构想。王教授特别强调指出,当前我国非医务人员实施急救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甚至缺失,已经构成了公众面对突发卫生事件“不敢救、不能救、不想救”的严峻挑战和重大障碍。这就要求加快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对现场急救行为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界定,为人们“勇于施救、愿意施救”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 哈医大二院|医生建议:心肺复苏技能全民普及,高等院校宜先行一步】王永晨表示,公众是否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能,是否具备健全的法律与制度保障的施救环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状况、社会文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与素养。现如今,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能已不仅仅是医务人员的职责,而是与人人相关、需人人参与、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公益行为。王教授期望我国公立医院和高等院校都能充分认识急救教育普及的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大学生特有的知识传播与行为促进的影响力,逐步带动其他群体,覆盖到每个家庭及社会各个领域;期待通过普通高校积极开设心肺复苏课程,用微弱的“萤光”为全民急救技能的普及与提升营造燎原之势。
- 牙周组织|29岁女子整口牙掉了一大半!医生一看:剩下的全保不住了
- 例会|召开妇幼医生工作例会
- 树脂|树脂贴面美牙致牙龈炎
- 酒精|医生的春节嘱咐:过年别喝酒,喝酒别吃药,5种药物“说走就走”
- 重症医学科|州二院运用CRRT治疗新技术挽救患者生命
- 水果|水果中的“全科医生”,家里要常买!每天1个,远离癌症、痴呆,6大好处找上来
- 发黄|“炫迈砂糖橘”热潮来袭,有人吃到住院 医生:一次不宜吃太多,吃前应做好清洗
- 王禾|“炫迈砂糖橘”热潮来袭,有人吃到住院 医生:一次不宜吃太多,吃前应做好清洗
- 我是大医生|冬季中风高发,这类人特别危险,预警信号需记牢!补充2大营养素,保护血管降风险
- 医学会|合肥市二院血液肿瘤科孔凡良当选合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